标题: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潘仲彬 [打印本页]

作者: chuxin    时间: 2020-3-19 18:03
标题: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潘仲彬
潘仲彬,男,宁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月6月业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以“学术骨干”加入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姓 名:潘仲彬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龙赛理科楼
电子邮件:panzhongbin@nbu.edu.cn/panzhongbin@163.com
研究领域:1.结合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致力于高性能电介质电容器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具体涉及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及陶瓷(无机薄膜、块体陶瓷、玻璃陶瓷);2.新型磁性材料及磁电材料的研究;
研究项目:主持宁波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课题。
研究成果:目前共计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其中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SCI一区11篇),包括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scale等。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两篇、入选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2019年“HotPapers” 1篇、封面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


作者: zuinian    时间: 2020-7-6 16:11
电介质电容器因其独特的超高功率密度、超快充放电速率以及良好可靠性在电子器件以及电能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电介质电容器的能量存储能力比较低,如何提高电介质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是研究的一大挑战。随着电子元器件的不断趋向于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寻求提高介质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成为了介电材料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我院潘仲彬博士利用化学压力的调控策略设计了同时具有超高储能密度和效率的无铅铁电薄膜。通过实验和相场模拟的方法表明在Aurivillius相Bi3.25La0.75Ti3O12中引入BiFeO3可以有效的调控其极化强度和击穿场强,其最大储能密度高达113 J/cm3,其转化效率为80.4%;并且该材料具有宽的使用温度范围-60-200 °C及优异的耐疲劳特性。相关成果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国际能源材料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Fatigue-Free Aurivillius Phase Ferroelectric Thin Films with Ultrahigh Energy Storage Performance”研究论文。该期刊当前影响因子为24.884。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enm.202001536
该研究工作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单位合作。同时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欢迎光临 (http://www.cailiaoq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