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5|回复: 0

[材料资讯] 侯成义课题组:柔性热电材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复制链接]

18

主题

27

帖子

4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3
发表于 2019-5-17 08: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年教师侯成义在柔性热电材料及器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全无机薄膜材料的高性能低温差发电柔性热电器件》(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Thermoelectric Devices Based on All-InorganicHybrid Films for Harvesting Low-Grade Heat,DOI: 10.1002/adfm.201900304)为题发表于材料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东华大学博士生吴波与博士后郭洋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侯成义副研究员、李耀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人体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源,其中70~85%的能量以热辐射的方式散失在周围环境中。将人体热量等低温段能量有效利用,有望解决可穿戴设备等电子器件的持续供能问题。热电材料可以将这部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但若想将其应用于随身能源,仍需解决热电材料柔性差、输出低的问题。
理论表明块体热电材料的低维化将极大提高其热电性能,鉴于此,本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低维热电材料的探索研究。在团队前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石墨烯材料的热电响应“电子皮肤”(Advanced Materials, 2014, 26: 5018-5024.)以及柔性太阳能热电池模型(Carbon, 2015, 95: 150-156.)。为了进一步优化柔性热电器件,研究团队构筑了全石墨烯多孔结构(Carbon, 2016, 107: 146-153.)与Au-MoS2纳米片异质结(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2018, 10: 33316-33321.),提高了材料的Seebeck系数,同时降低了其热导率。制备的柔性薄膜的功率因子高达166.3 μW m-1 K-2,可有效转换人体热能。
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到高Seebeck系数的Bi2Te3与Sb2Te3材料,分别合成二维Bi2Te3与Sb2Te3纳米片,并利用化学转化石墨烯片(rGO)和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三维网络掺杂引入载流子传输通道,获得兼具高热电性能与高柔性的n型rGO/Bi2Te3和p型SWCNTs/Sb2Te3热电薄膜材料。

热电薄膜

热电薄膜

(热电薄膜在退火过程中纳米片、碳材料表面的反应机制,薄膜内载流子和声子传输机制)
作为拓扑绝缘体,二维Bi2Te3和Sb2Te3纳米片具有表面导电和体内绝缘的特性,但其导电表面极易氧化形成不利于载流子传输的钝化层。高温退火过程可以有效去除二维纳米片表面的氧化态,为载流子传输提供通路,提高热电薄膜的功率因子(分别达到108和55μW m-1 K-2)。同时rGO和SWCNTs紧密包覆在纳米片表面,有效保护二维纳米片不被过度氧化。rGO纳米片、SWCNTs与Bi2Te3、Sb2Te3纳米片界面间的能量势垒对低能量载流子产生过滤效应,对短程声子同时产生散射作用,提高了材料的Seebeck系数、降低了材料的热导率。上述全无机材料组成的柔性热电薄膜在超过800次的循环弯折下,热电性能下降不超过20%。
将n型和p型薄膜组装得到的温度敏感的热电手环,其不仅能够作为体征/环境温度传感器件,在低温差(70 K)下的相对高输出功率(23.6μW)也使其成为随身能源装备的有益补充。例如,研究人员还将此热电器件与柔性光伏电池组装得到全天候持续供能的可穿戴光伏热电一体化器件,其中热电层可有效俘获光伏电池工作中产生的废热并将其转换成电能,在AM0的标准光源下输出的热电势可达到13 mV。同时通过转移光伏电池工作过程产生的热量,实现对光伏电池降温,并将光伏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约2%。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东华大学励志计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的大力资助。

侯成义,硕士生导师。于2014年获东华大学博士学位,期间于2013.06-2013.12获得东华大学优博访学项目支持,到丹麦技术大学化学系Jens Ulstrup院士课题组进行学术访问。于2014.09进入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系工作。2015年获得“HC Ørsted-Marie Curie学者计划”资助于丹麦技术大学进行研究工作,2016年获得欧盟“玛丽居里学者”称号。目前,主要从事基于低维纳米材料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系的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具有环境响应特性的纳米复合材料,以及纤维、薄膜、气凝胶状的三维宏观材料,提升了这些材料在人造肌肉、电子皮肤、柔性驱动等领域的应用价值。近五年,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21:06 , Processed in 0.091726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