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游书力Nature Chemistry:反应时长依赖的对映发散性合成方面取得进展

[复制链接]

45

主题

57

帖子

8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6:58: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制备手性分子的一对对映异构体是不对称合成的基本任务,其对于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在一般的不对称合成反应中可以通过改变手性源(如手性底物、辅基、试剂、催化剂/配体等)的绝对构型来获取产物的不同对映异构体(图1a)。然而自然界中一些手性源分子仅以单一对映异构体的形式存在,因此难以通过这类手性源分子主导调控的不对称合成反应制备不同绝对构型的目标产物。
  另一方面,反应时长也是可以用来调控不对称合成反应产出的重要宏观变量。动力学拆分反应就是利用了外消旋底物分子中的一对对映异构体与手性催化剂之间反应速率的差别,通过精准控制反应时长实现目标产物和底物分子单一对映异构体的富集。但是在一般的动力学拆分反应中产物分子的绝对构型仍然由手性催化剂的绝对构型决定。想要获得产物分子的不同对映异构体仍需使用不同绝对构型的手性催化剂。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游书力研究员团队在研究铱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去芳构化反应时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反应时长依赖的对映发散性合成”现象:在不改变反应体系中手性源绝对构型的条件下,仅通过调节反应时长即可高对映选择性地分别获得目标产物分子的一对对映异构体(Nature Chemistry, 2020, DOI: 10.1038/s41557-020-0489-1)(图1b)。
图1 合成手性分子的一对对映异构体的策略
  研究人员发现6-羟基异喹啉1a与外消旋烯丙基碳酸酯(rac)-2a在手性亚磷酰胺配体(S)-L1衍生的铱络合物催化下可以在甲醇中发生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生成手性烯丙基胺衍生物3aa。若控制反应时长为10小时则可以以98% ee获得(R)构型目标产物;若将反应时长缩短至6分钟则可以以94% ee获得(S)构型目标产物(图2a)。对反应体系中烯丙基胺3aa的ee值的实时监测清楚地展现出随着反应时长的延长,目标产物的绝对构型发生反转,并且可以在6分钟和10小时高对映选择性地分别获得(S)和(R)构型的目标产物(图2b)。也就是说,该类反应可在不改变手性催化剂绝对构型的情况下,仅通过调节反应时长,即可高对映选择性地制备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手性烯丙基胺类分子的不同对映异构体。适用于该类反应的亲核试剂包括一系列6-羟基异喹啉、8-羟基异喹啉和多种芳胺衍生物。
图2 时长依赖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
  深入的机理研究表明在该反应条件下存在手性铱催化剂对烯丙基碳酸酯和烯丙基胺的两种动力学拆分作用(图3)。首先在(S)-L1衍生的铱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S)构型烯丙基碳酸酯活性较高,可以迅速与6-羟基异喹啉反应生成(S)构型烯丙基胺(反应速率常数为k1S)。然而该产物在反应条件下并不稳定,可以在同一铱催化剂作用下与溶剂甲醇反应生成相应的烯丙基甲醚,同时释放出6-羟基异喹啉(反应速率常数为k2S)。另一方面,活性较低的(R)构型烯丙基碳酸酯逐步与6-羟基异喹啉反应,缓慢积累(R)构型烯丙基胺(反应速率常数为k1R)。该产物在反应条件下非常稳定,不易与甲醇发生醚化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为k2R)。当两个动力学拆分体系的反应速率彼此匹配时(k1S ? k1R ~ k2S ? k2R),即可在不同的反应时长观察到绝对构型相反的烯丙基胺对映异构体的富集。
图3 时长依赖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的机理
  “反应时长依赖的对映发散性合成”是不对称合成中的新反应现象,其发现和反应机理研究不仅丰富了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内涵,更为手性分子不同对映体的高效制备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489-1)。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委和腾讯基金会的资助。
       文章来源:上海有机所
      游书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获南开大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然后到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加入GNF研究所担任PI。2006年4月加入上海有机所工作,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被他引用12700余次,H-index为72,编著英文专著2部,授权专利30余项。曾获2015年RSC Merck Award、2016年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和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多个国内外奖项。首次提出了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概念,10余个催化剂和配体实现了商品化;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或邀请报告70余次。目前任国际均相催化会议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IAB),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目前担任Chem,Chem. Commun.和ACS Catal.等10多个杂志编委或国际咨委,Top. Curr. Chem.丛书编辑,Organometallics,Sci. Bull.和Chin. J. Org. Chem.杂志副主编。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13:18 , Processed in 0.169240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