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5|回复: 0

[材料资讯] 吉利、李红轩和陈建敏:宏观尺度超润滑研究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78

主题

138

帖子

20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9
发表于 2020-7-28 16: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润滑”是近代摩擦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发现,源于1990年左右提出的“结构超润滑”理论预测:当两个理想、平坦的刚性晶面以非公度接触方式发生相对运动时,上下表面间的原子势作用相互抵消,滑移势垒为零,出现摩擦力消失或接近为零的现象。“结构超润滑”理论的工程实现将有望为节能降耗、机械装备设计带来革命性的进步。通过近30年的研究,目前可以在一些理想的层状晶体材料(如高定向石墨)表面实现纳米以及微米接触尺度的“结构超润滑”,但在宏观工程接触尺度,材料表面不可避免存在无序、吸附和缺陷等,如何实现宏观接触尺度的超润滑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和工程化应用的关键瓶颈。
  近期,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磨损与表面工程课题组提出宏观尺度实现“结构超润滑”表/界面设计的新方法,在工程基材表面、宏观接触条件下获得了鲁棒超润滑性能, 实现了“结构超润滑”由微纳尺度向宏观工程尺度的迈进,对推动超润滑新概念技术实现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设计思路示意图

整体设计思路示意图
整体设计思路示意图
  研究工作基于两个核心设计思想:首先,基于微纳接触尺度更容易满足结构超润滑的理想获得条件的考虑,在工程粗糙的基材表面通过激光刻蚀等表面处理技术主动构筑微纳凹凸体,将宏观的面接触分解为无数的微纳点接触;然后,在表面设计制备特殊的异质二维纳米结构润滑层,通过对层-层接触滑移方式、层间弱的化学相互作用和非公度的晶格匹配的控制,在每个接触点上获得超润滑态,大量接触点组合形成了整个接触面上的宏观超润滑。利用球-盘摩擦试验机进行评价,在0.5 GPa的接触应力下,工程粗糙的钢-钢接触摩擦副间获得了稳定、长效的超润滑性能(摩擦系数0.007,寿命大于1×106转)。进一步通过复合粘结剂,制备粘结润滑涂层,在高接触应力(1.3 GPa)下仍然保持了超润滑特性,展现出优异的工程实用价值。

异质非公度摩擦界面结构的设计

异质非公度摩擦界面结构的设计
  研究发现:当共价/离子型异质二维叠层复合时,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润滑效应。共价型化合物(如石墨烯)以共用电子对的方式成键,具有定向性和饱和性,在滑动过程中相邻层面缺陷位置的悬键会发生强烈的化学作用。而离子型化合物(如二硫化钼)靠正负离子间的吸引作用,不具有定向性和饱和性,即使发生局部缺陷离子的丢失,周围的离子也会进行补充屏蔽,弱化其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共价/离子叠层复合设计可以有效阻隔共价化合物相邻层间的强化学相互作用,极大地削弱宏观摩擦过程中缺陷、棱边键等的不利作用。同时,异质晶格匹配在宏观摩擦过程中同样展现出天然非公度性,可以不依赖于滑移角度实现超润滑状态。该理论认识可以很好解释传统石墨与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协同润滑作用机制。

基材表面织构形貌的设计与

宏观超润滑性能

宏观超润滑性能
的实现
  上述研究结果近期在线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2039)上,博士生李畔畔为论文第一作者,吉利(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李红轩陈建敏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联合基金和中科院青促会项目的资助。


       文章来源:
兰州化物所

       陈建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我所表面工程与再制造事业部主任。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85年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李红轩,男,1978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12月毕业于中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12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固体润滑、耐磨和防护薄膜/涂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基础科研、十二五重点项目、中科院人才项目等十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80余篇(其中SCI收录5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作成果奖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人,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
       吉利,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科院西部青年学者A类人才入选者,中国机械工程协会表面工程分会青工委委员。主要从事PVD/CVD固体润滑、耐磨和防护薄膜/涂层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FJG重点、航天企业合作攻关、GF基础科研、航天基础理论研究等10余项项目的研究工作,在Advanced Materials、Carbo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Applied Physical Letters、Tribology International等领域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研制的多种固体润滑薄膜材料在高技术关键工程部件上获得成功应用。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20:10 , Processed in 0.090879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