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胡小鹏、张勇合作在轨道角动量的非线性频率转换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245

主题

250

帖子

27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13:00: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能量、线性动量和角动量是三个基本的守恒物理量。在非线性光学中,相互作用的光波之间会交换能量、动量和角动量。能量在不同频率分量之间的流动方向,一般由和线性动量相关的传统相位匹配条件决定。光子的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自1992年被荷兰莱顿大学的Allen等人确认其物理存在以来,其产生、调控和探测成为国际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在上转换探测成像和量子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在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中,OAM会从基波转移至谐波,但OAM守恒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成立,例如,共线过程倍频光携带的OAM等于基波光的两倍。对于一般情况,OAM的非线性频率转移机制实际上并不明确。在Allen等人关于携带OAM光束倍频研究的开创性工作中,也仅只考虑了和线性动量相关的相位匹配条件。最近,胡小鹏、张勇和祝世宁教授等人合作开展了OAM的非线性频率转换机制研究,在实验上展示了OAM的非线性频率转换,强烈依赖于由线性动量和轨道角动量共同定义的相位匹配条件。相关成果以“Phase-Matching Controlled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Conversion in Periodically Poled Crystals”为题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5, 143901 (2020), DOI: 10.1103/PhysRevLett.125.143901)。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琰和2017级硕士毕业生倪睿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吴曜东、杜立和魏敦钊等同学对本工作亦有重要贡献。胡小鹏教授、张勇教授和祝世宁院士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为论文的唯一单位。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前沿引导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南京大学卓越计划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的支持。
        该研究直接从非线性波动方程出发,利用格林函数进行求解,得到了携带OAM光束的倍频场的一般表达式,倍频光的强度分布和OAM谱分布是由线性动量和轨道角动量共同定义的相位匹配条件决定。在实验上,他们利用一块周期极化光学超晶格作为倍频晶体,通过改变入射光相对于铁电畴壁的角度,实现了共线倍频、非线性布拉格衍射和非线性拉曼-内斯衍射三种非线性参量过程,它们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相位匹配构型,或者说是不同的纵向波矢失配(图1)。在不同的相位匹配构型下,倍频光的强度分布和OAM谱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对于共线过程,倍频光携带单值的OAM,其等于基波光携带OAM的两倍;对于另外两种过程,情况则比较复杂。非线性布拉格衍射,倍频光的强度分布在水平和竖直方向对称,OAM谱仅包含偶数阶分量(图2);对于非线性拉曼-内斯衍射,倍频光的强度分布不再具有对称性,OAM谱涵盖了所有的整数阶分量(图3)。倍频光OAM分量的权重由相位匹配构型和相位失配量的大小决定。
图1倍频过程示意图和三种不同的相位匹配构型图
图2不同级次非线性布拉格衍射的倍频光强度分布和OAM谱分布
图3不同纵向相位失配量下,非线性拉曼-内斯衍射倍频光强度分布和OAM谱分布


        该项研究工作拓展了非线性光学的相位匹配理论;并通过铁电畴对相位匹配条件的调控,在实验上首次揭示了非线性光学过程中OAM的转移机制。南京大学在铁电畴工程学的研究领域有多年的工作积累。20世纪90年代,研究团队将准晶结构引入介电体超晶格,建立了多重准相位匹配理论,奠定了光学超晶格在全固态激光技术、量子光学等领域重要应用的基础。光轨道角动量非线性频率转换机制的研究,是非线性光学领域相位匹配概念的重要拓展,在此基础上有望发展出基于铁电畴工程的新型光子器件。
        论文链接: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25.143901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
        胡小鹏,男,1980年生,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2007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留校任教,2014-2015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目前研究兴趣是光学超晶格的制备表征、全固态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Appl. Phys. Lett., Opt. Lett., Opt. Expres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Photonics Research杂志邀请综述1篇),参与编写专著1本。关于光学超晶格三基色激光器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激光杂志社评选的2008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并被<Laser Focus World>杂志专文报导;相关研究工作还被选为IOP期刊封面,OSA期刊的Spotlight等。
        张勇,教授,博导,首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2年在南京大学材料系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2008年至2010年在美国Arkansas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2月全职回到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任职。主持并参与多项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从事的科研方向为非线性和量子光学、微纳结构材料、新型激光器等,在Nature Photon., Phys. Rev. Lett.,Phys. Rev. Appl.,Nano Lett.,ACS Nano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专利5项,授权1项。代表性成果获得2018年全国光学十大进展、2018年南京大学“三院二室”十大科技进展、南京市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等,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青年光学科技奖。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21:48 , Processed in 0.197118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