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刘庄、彭睿等:一种基于氟化高分子(F13-PEI)个性化肿瘤疫苗的构建策略

[复制链接]

120

主题

142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2 17:25: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ujia 于 2020-11-12 17:35 编辑

近年来,作为一种主动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肿瘤治疗性疫苗引起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理想。产生肿瘤特异性的CD8 T细胞是疫苗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这个过程涉及对抗原输送到抗原呈递细胞(APC)的时空控制、抗原在抗原呈递细胞中的胞质输送及其交叉呈递。随着越来越多肿瘤新抗原被鉴定以及用于抗原递送的纳米载体被开发,肿瘤纳米疫苗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开发更有效的肿瘤治疗性疫苗载体是肿瘤疫苗治疗领域的当务之急。

        近日,我院刘庄教授、彭睿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程义云教授等人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目为“A general strategy towards personalized nanovaccines based on fluoropolymers for post-surgical cancer immunotherapy”的研究成果,报道了一种基于氟化高分子(F13-PEI)个性化肿瘤疫苗的构建策略,用于术后肿瘤免疫治疗。经研究发现,F13-PEI与抗原组成的简单复合物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抗原在抗原递呈细胞中的胞质输送、显著增强对抗原的交叉呈递,还可以通过激活Toll 样受体4(TLR4)刺激产生细胞因子,从而显著增强该纳米疫苗的抗癌效应。
利用F-PEI包裹肿瘤细胞膜的能力,将F13-PEI与切除肿瘤的癌细胞膜简单混合,即可制备出个性化的抗肿瘤疫苗。在B16黑色素瘤和CT26结肠癌皮下肿瘤模型和自发转移的原位4T1乳腺癌肿瘤模型中证明,F13-PEI/Mem个性化纳米疫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可以治疗术后的远端肿瘤和原位转移肿瘤。此外,在原位4T1肿瘤模型中,我们观察到该联合策略具有强大的免疫记忆效应,可以有效地保护治愈的小鼠免受肿瘤的再次攻击。总体而言,这种基于F-PEI的个体化抗癌疫苗与免疫检查点疗法的协同作用在肿瘤术后的个性化免疫治疗中可能有较大的临床转化价值。
本文第一作者为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徐骏博士。
       本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201200, 2017YFE0131700,2019YFA0904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25203, 21725402,51761145041),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BE2019658),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19KJA310008)的资助。
       作者信息:Jun Xu, Jia Lv, Qi Zhuang, Zongjin Yang, Zhiqin Cao, Ligeng Xu, Pei Pei, Chenya Wang, Hanfei Wu, Ziliang Dong, Yu Chao, Chao Wang, Kai Yang, Rui Peng*, Yiyun Cheng* and Zhuang Liu*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 ... itional-information
       刘庄教授课题组链接:http://nano.suda.edu.cn/lz/
       彭睿教授课题组链接:http://funsom.suda.edu.cn/7f/96/c2735a32662/page.htm


责任编辑:向丹婷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
      刘庄,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在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以及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6月加入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睿,苏州大学教授。1996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 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8年10月加入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被聘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程义云,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系,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随后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起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大分子胞内递送相关的高分子材料。在Nat. Mater.,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00多篇,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21:21 , Processed in 0.15619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