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刘明、丁向东、闽泰等:柔性铁电领域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126

主题

156

帖子

2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6:31: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微纳米尺度褶皱具有浸润性、光学透明性、摩擦和黏附等独特的表面性能,使其在可逆润湿、摩擦、黏附、光学等与表界面相关的智能器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褶皱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质膜/弹性基体中薄膜与基体存在的热膨胀差异,当膜/基复合体系受到外界影响(如力、温度、溶剂等),可在表面形成压应力,当应力达到临界值后材料表面产生力学失稳而形成褶皱。基于褶皱的形成机理,薄膜层应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因此目前褶皱薄膜层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属材料为主。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应用于褶皱结构中,这极大限制了微纳米尺度褶皱的应用范围。
BaTiO3/PDMS褶皱结构的表面形貌及压电响应规律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教授课题组、材料学院丁向东教授课题组及闽泰教授课题组合作,利用自支撑BaTiO3单晶薄膜的“既柔又弹”的力学性质与弹性体PDMS相结合,成功构建了BaTiO3/PDMS褶皱结构。在PDMS弹性体中,通过预加不同应力状态,可形成高度有序的条纹状、之字形和马赛克形等多种图案。同时,借助褶皱结构在BaTiO3单晶薄膜层中引入的周期性应力,发现了在平行褶皱结构中BaTiO3单晶薄膜层的波峰和波谷处的压电响应有规律的增强现象。其中,BaTiO3单晶薄膜层的波峰处面内方向压电响应强,在波谷处面外方向压电响应强。通过原子模拟计算和褶皱薄膜的微观极化表征,发现在BaTiO3单晶薄膜层在弯曲形成褶皱时,在波峰表面张应力区域形成面内极化,波谷表面形成面外极化,使BaTiO3单晶薄膜褶皱产生了周期性的压电响应变化。
       此研究工作实现了铁电/压电褶皱薄膜的可控制备,揭示了褶皱特性对电极化和压电性能的影响,为开发基于铁电/压电褶皱薄膜的柔性电子器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指导。
       该研究成果日前以“Periodic Wrinkle-Patterned Single-Crystalline Ferroelectric Oxide Membranes with Enhanced Piezoelectricity”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IF=27.398)上发表,西安交通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电信学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董国华助理教授、材料学院李苏植教授、李桃教授和武海军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刘明教授、周子尧教授、丁向东教授及闽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是刘明教授课题组与丁向东教授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发文后,在自支撑铁性薄膜领域发表的又一重要合作成果。
       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西安交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4477
       刘明教授主页:http://gr.xjtu.edu.cn/web/mingliu
文字:电信学部 材料学院
编辑:星火

       文章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刘明,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7月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毕业后即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工作,一直从事功能氧化物外延薄膜与器件方面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在钙钛矿结构铁性薄膜与尖晶石铁氧体薄膜的结构设计、制备与物性调控方面。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973项目;在Adv. Mater., Adv. Funt. Mater., Phys. Rev. Let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6篇,其中4篇文章分别被Adv. Funt. Mater.,Mater. Horiz.,J. Mater. Chem. C和CrystEngComm选做封面发表,1篇文章被Adv. Mater.选作视频摘要进行重点推介。
       丁向东,博士,男,1970年生,现为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金属材料强度研究室主任, 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腾飞”特聘教授。目前是一项973计划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以及973计划课题和863计划(各一项,已结题)的第二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已结题),同时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过111计划、863计划以及多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9年获吉林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2000年进入西安交大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博士后(合作导师孙军教授),2002年9月留校任教。其中2006年至2008年在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2009年至2011年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理论部做访问学者。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与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院、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国际知名学者有着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21:34 , Processed in 0.08812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