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3|回复: 0

[材料资讯] 巢晖教授团队发现首例诱导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原性死亡的铱(III)配合物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36

帖子

25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2
发表于 2020-11-24 17: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肺癌是世界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估计有160万人死亡。据估计,2015年中国肺癌发生病数为78.2万人,占新发癌症的20.65%,是我国第一大癌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约占肺癌的85%。大多数晚期NSCLC患者仍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如铂类药物,但常常伴有耐药性。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免疫治疗策略。化疗药物诱导的ICD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法,突破耐药屏障,刺激肿瘤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增强免疫治疗的抗肿瘤作用。
       目前只有少数的化疗药物可以诱发ICD,而且多数为非金属化合物,金属ICD诱导剂研究目前集中于铂(IV)配合物,钌(II)配合物和铜(II)配合物等,主要诱导结肠癌、乳腺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铱(III)配合物诱发肿瘤细胞产生ICD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

铱(III)配合物

铱(III)配合物
图1. 铱(III)配合物诱发非小细胞肺癌ICD的作用机理示意图
       近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巢晖教授研究团队报道了一例基于铱(III)配合物的非小细胞肺癌ICD诱导剂(Ir1)。 Ir1诱导肿瘤细胞产生ICD,释放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Ps),最终激活T细胞相关的免疫应答。据悉,这是首例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内质网靶向铱(III)配合物ICD诱导剂。
Ir1通过内吞途径有效靶向NSCLC细胞内质网,触发ROS的产生和内质网应激,以及线粒体膜电位(MMP)的丢失,导致严重的细胞内损伤。Ir1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并在A549肺癌细胞和顺铂(CDDP)耐药株A549R细胞中诱导ICD的多个特征性标识,如钙网蛋白(CRT)的表面暴露、高迁移率蛋白(HMGB1)和ATP的胞外释放等。同时通过疫苗实验也证实,肿瘤细胞经Ir1处理后可以触发实验动物产生适应性免疫反应,激发了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因此,Ir1是一种具有ICD和化疗双重作用的抗肿瘤药物。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并被评为VIP论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丽丽,通讯作者为巢晖教授(Lili Wang, Ruilin Guan, Lina Xie, Xinxing Liao, Kai Xiong, Thomas W. Rees, Yu Chen, Liangnian Ji, and Hui Chao*,  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13987)。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13987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25105, 21778079,21907112),教育部(No.IRT-17R111)和中央高校基础研究经费(20lgjc01)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
       巢晖,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 )和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6 ) 。1992年毕业于湘潭师范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 ,1997年于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多次赴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合作科研。2004年至2005年在美国Texas A&M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基于金属配合物的生物荧光探针和抗肿瘤药物研究。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课题、教育部、广东省科技项目等20多项。在Chem. Soc. Rev., Coord. Chem. Rev., Proc. Natl, Acad. Sci. USA,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Small, Biomaterials, Chem. Commun., Chem. Eur. J., J. Med.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80多篇,论文总他引4600多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6件,授权12件;参编专著教材5部。2005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11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2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4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药物化学与分子诊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Scientific Reports》编委、《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编委、《大学化学》编委。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6 22:02 , Processed in 0.089004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