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延卫、丁书江等:新能源电池领域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36

帖子

25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5 07:00: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全球对于清洁能源的大力倡导以及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环保且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存储系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锂硫电池具有高的理论容量(1675 mAh·g-1)和能量密度(2600 Wh·kg-1)、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等特点,被认为是后锂离子电池时代最有潜力的储能系统之一。尽管前景光明,但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仍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在硫正极方面,可溶解的多硫化物中间体严重的“穿梭效应”,导致了活性物质硫利用率降低、库仑效率降低、容量快速衰减快等问题;在锂负极方面,锂“枝晶”的不可控生长会导致“死”锂形成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容易加剧电池极化从而引起短路甚至有爆炸隐患。由于硫正极和锂负极的反应机理和理化特性不同,如何在长期循环过程中同步抑制“穿梭效应”和“枝晶生长”,成为锂硫电池实际应用化进程中一项艰巨的技术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延卫教授课题组、化学学院丁书江教授课题组与剑桥大学郗凯博士合作,利用二维六边形VS2薄片(HVS)作为构建单元,在商用聚丙烯(PP)隔膜上构建了六边形纳米塔保护层,在不影响其原有孔隙结构的前提下,制备了具有“亲硫”和“亲锂”双面特性的改性功能隔膜(即D-HVS@PP隔膜)。D-HVS@PP隔膜具有较高的界面导电性和独特的六边塔形纳米结构,不仅保证了对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的有效抑制和离子/电子的快速迁移,而且有助于嵌/脱锂过程中锂离子在负极表面的均匀成核。因此,在高载硫量(9.24 mg cm-2)和低电解液/硫比(6 ml g-1)条件下,仅仅以增加11%隔膜重量(0.14 mg cm-2)的代价,D-HVS@PP隔膜可提供比常规PP隔膜高16倍的初始面容量,并且在低负极/正极(N/P)比(1.7)条件下仍然具有良好的循环表现。此外,D-HVS@PP隔膜在其他电池体系也展现了较强的应用潜力,并在规模化生产和可回收再利用方面亦具有良好的商业化前景。这种简单有效且易于工业化制备的隔膜设计和研究思路可为未来真正可商用化锂硫电池和其他储能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该研究工作以“Suppressing the Shuttle Effect and Dendrite Growth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 2020, 14, 9819-9831,IF = 14.588)上,并被评为当期的内封面文章。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王嘉楠副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该研究工作也是延卫教授、丁书江教授和郗凯博士继锂硫电池的催化转化机理(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9, 9, 1900953),高体积能量密度硫正极(Advanced Science, 2019, 1800815),集成化柔性电池(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9, 9, 1902001)研究工作后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合作发表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支持,西安交通大学分析测试共享中心也为该研究的表征提供了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2241)


       文章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延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西安交通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团队负责人,陕西省环境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VOCs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绍兴市“五水共治”专家组副组长,西安市及咸阳市科技咨询专家。延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水处理技术、锂电材料及回收技术、工业VOCs治理、环保新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环境电化学等。先后主持完成及正在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973”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和江苏省重点研发课题及多项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累计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EI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4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
        丁书江,1978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安交通大学腾飞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A类入选者。研究工作涉及高分子/无机物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储能(锂/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固态电池、燃料电池)、传感器、电驱动和电催化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Energy, Chem. Mater., J. Mater. Chem A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14篇论文入选“基本科学指标数据(ESI)”高被引论文。并担任多个著名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博士点基金、陕西省基金等。获奖包括:2016年陕西青年科技奖,2017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11月入选美国科睿唯安(Clarivate)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2019年1月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07:44 , Processed in 0.08349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