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杨学明、孙志刚等Science:发现电子角动量对化学反应微分截面的影响

[复制链接]

141

主题

151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27 09:55: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我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学明院士、孙志刚研究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合作,详细研究了具有分波共振的F+HD反应的动力学过程,首次发现电子角动量对化学反应微分截面的影响。
  分子反应动力学是在微观层次上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学科。利用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结果和量子分子动力学理论模拟相结合,是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基本手段。在单次碰撞而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下,交叉分子束装置可以探测到具有振转态分辨的化学反应产物;在构建高精度势能面的基础上,量子化学动力学理论的模拟可以计算出在单次碰撞条件下、具有量子态分辨的化学反应的散射信息。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的分辨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发展了当时典型的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其具有产物振动态的分辨率,因而能够首次对F+H2及其同位素反应开展详细的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发展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装置,将交叉分子束装置的研究对象在具有振动态分辨率的条件下,从三原子反应体系扩展到了多原子分子反应体系。此外,几乎同时发展的氢原子里德堡态标识的时间飞渡谱技术,将交叉分子束装置的分辨率提高到了产物的转动态。利用这样高分辨率的实验装置和精确的量子动力学理论研究相结合,清晰的解释了F+H2及其同位素反应中的反应共振态的图像。近年来,杨学明和王兴安进一步发展了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装置,使得探测产物的分辨率提高到了产物的转动态,利用该实验装置,结合新发展的量子动力学理论分析方法,在2018年首次确认了化学反应中量子几何相位效应的存在(Science, 2018)。至此,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经历了从产物量子振动态分辨率到转动态分辨率的发展。但是,为了在更微观层次上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例如研究电子角动量甚至原子核自旋角动量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将是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又一个标志性的进展。
  F+HD反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反应,其具有明显的分波共振效应。针对该反应开展高分辨率的反应动力学研究,有可能发现电子角动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杨学明和王兴安利用其发展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装置,结合孙志刚发展的考虑电子角动量效应的量子动力学理论模拟方法,详细研究了具有分波共振的F+HD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可利用该反应中特殊的分波共振现象,来揭示F原子的电子角动量对该反应过程的影响;其表现是考虑F原子的电子角动量效应之后,单一的分波共振可以变成具有四重精细结构的分波共振,从而改变化学反应产物的角度分布。这一改变十分细微,只有通过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成像装置才能够观测到。
  相关研究结果于北京时间2月26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该论文的四个评委一致认为该研究工作是非常优秀的(excellent),并称赞其是教科书(textbook example)级别的研究成果。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等资助。(文/图 王然生)
      
       文章来源:大连化物所
       孙志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生,2000年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于我所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0年6月回所工作,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利用和发展量子波包的相关算法来研究分子动力学领域中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如对三原子反应散射中的共振态、非统计效应以及同位素效应的研究,使用量子波包方法模拟分子的非线性光谱——包括飞秒拉曼光谱和二维红外光谱,发展更加有效的量子波包方法来研究超短激光脉冲作用下原子和小分子中的电子动力学,研究工作还涉及发展更加有效的演化算符来数值求解薛定谔方程。曾获得院优秀博士论文奖、院长优秀奖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奖。目前已在Science、PNAS、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5篇。
        杨学明,男,1962年10月生,汉族,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用户专家委员会主任。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台湾中研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访问和工作。
       王兴安,男,1982年3月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气相反应态态动力学;2、分子光解动力学;3、多原子化学反应动力学 。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4 17:04 , Processed in 0.637038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