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马万里教授、刘泽柯副教授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

[复制链接]

253

主题

281

帖子

3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16:52: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对于体材料而言,胶体量子点拥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该特性为量子点表面化学工程调控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然而巨大的比表面积也为量子点带来了先天缺陷,比如,量子点表面对周围化学环境的敏感性极高。早有研究发现,硫化铅量子点在合成过程中易被原位羟基化,而表面羟基比例与光伏器件性能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在近年来被广泛报道,人们经验性地将羟基认为是量子点缺陷形式的一种,然而到目前为止,羟基的缺陷机制仍未明朗。
       我院马万里教授和刘泽柯副教授研究发现,羟基化的量子点表面具有极强的吸附水能力。通过原位加热XPS、XAS测试及DFT理论模拟,验证了量子点表面吸附水的存在,并重新标定了XPS中O1s的OH峰及OH+H2O的吸附峰。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周围环境中的水会促使量子点发生随机性的融合。由于量子限域效应,融合后的量子点具有更窄的光学带隙,从而在量子点薄膜内部引入光学敏感的缺陷,增加量子点薄膜斯托克斯位移,并大幅减少荧光寿命。该现象在其他卤素表面钝化的IV-VI族量子点中也普遍存在。为了抑制水对量子点的负面影响,作者发现采用对流组装法制备的量子点薄膜,相对于传统实验室规模的旋涂法制备的量子点薄膜排布更加有序致密,该形貌特征为量子点薄膜带来明显的自排水效应,可有效抑制周围环境中水的渗入及后续负面影响,大幅提升光伏器件性能及热稳定性。该发现为量子点表面羟基缺陷机制提供了更为深入的解释,并为大气环境中量子点光电器件印刷制备提供了有效方案。该成果以“The Effect of Water on Colloidal Quantum Dot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在该工作中,我院Steffen Duhm教授、张亮教授、王璐教授和熊世云副教授在材料表征分析和理论模拟方面给予了帮助。
       马万里教授课题组的史国钲博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作者信息:Guozheng Shi, Haibin Wang, Yaohong Zhang, Chen Cheng, Tianshu Zhai, Botong Chen, Xinyi Liu, Ryota Jono, Xinnan Mao, Yang Liu, Xuliang     Zhang, Xufeng Ling, Yannan Zhang, Xing Meng, Yifan Chen, Steffen Duhm, Liang Zhang, Tao Li, Lu Wang, Shiyun Xiong, Takashi Sagawa, Takaya Kubo, Hiroshi Segawa, Qing Shen, Zeke Liu,* and Wanli Ma*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4614-7.pdf
       马万里教授简介:http://funsom.suda.edu.cn/7f/97/c2735a32663/page.htm     
       项目资助: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Projects (Grant No. 2016YFA0202402),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22161142003, 61911530158, 52002260 and 51803144),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 (BK20200872). 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uzhou Nano Science & Technology, the 111 Project. 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thank SSRF (beamline 02B02) and TLS (beamline 20A1) for the allocation of synchrotron beamtime. This research also made use of resources at the Advanced Photon Source and the Center for Nanoscale Materials at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which was support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ffice of Science, Office of Basic Energy Sciences, under Contract No. DE-AC02-06CH11357. T. L. thanks the NIU start-up fund for support. H.W and T.K thank the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JSPS) for a Grant-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No. 16H03824 and 19H02534). Q. S.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support of the MEXT KAKENHI (Grants 17H02736 and 20H02565). T. S.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support of the MEXT KAKENHI (Grants 17H03536).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
       马万里,男,1974年11月生,籍贯四川,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0年取得复旦大学物理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2006年取得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导师:AlanHeeger教授,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住)。2006年12月至2010年10月,先后在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 Paul Alivisatos教授,纳米材料先驱)。2011年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入职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省双创), 苏州市高层次紧缺人才,苏州工业园区“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
         刘泽柯,苏州大学副教授。自2011年以来,从事半导体纳米晶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光电器件(太阳能电池等)中的应用研究,包括新型纳米晶材料的合成、掺杂修饰、表面调控和器件设计优化。截止到目前已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材料、化学领域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18:25 , Processed in 0.08856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