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9|回复: 0

[材料资讯] 何传新教授课题组:可膨胀、多褶皱、仿葱卷结构的石墨烯基微米棒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173

帖子

27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6
发表于 2021-8-6 09: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何传新教授课题组在《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1.238,中科院JCR 1区,TOP期刊)发表了题《Scallion-Inspired Graphene Scaffold Enabled High Rate Lithium Metal Battery》的研究论文(并被选为正封面论文)。该团队马涛博士为第一作者,深圳大学何传新教授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石墨烯基微米棒

石墨烯基微米棒
        石墨烯基一维纳米组装体(GBOMAs)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前石墨烯基一维纳米组装体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利用掺杂赋予其新性质、单独地提升其个别性能上,虽然其部分性能已很突出,但是其应用研究仍主要停留在轻质导线、超级电容器、驱动器等简单器件领域,其结构设计、性能发挥和应用开发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其显著区别于其他类碳基宏观一维组装体,高品质、高附加值并体现其特殊结构与性能的杀手锏级优势化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立足其特殊的结构与性能,进一步拓展石墨烯基一维宏观结构,优化其性质,探索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文发展了一种新型通用的水热辅助湿纺组装法,首次获得了系列的可膨胀、多褶皱、仿葱卷结构的石墨烯基微米棒。随后,以获得的石墨烯/Ag复合微米棒为一维碳框架,实现了锂金属的在微米棒3D空间内的定向吸附、存储与利用,并结合瞬态吸附、实时吸附等原位表征手段,揭示了其内在吸附机制。获得的石墨烯/Ag-锂金属复合电极在碳酸酯类电解液条件下展现了远优于大多数同类电极的性能(~11.3 mV for 1800 h at 1 mA cm–2 in carbonate electrolytes)。 此外,将磷酸铁锂与其复合制备的高载量石墨烯/磷酸铁锂复合微米棒(~86 wt.%),展现了卓越的倍率性能与循环稳定性。该工作为进一步发挥石墨烯及其宏观一维纳米组装体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优势,探索并拓宽其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
      何传新,男,1983年生, 博士, 副教授, 深圳大学副院长,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 深圳市高层次人才, 深圳大学“荔园优秀青年教师”。2010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博连读,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功能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复合纳米粒子与生物活性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固定化研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深圳市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评审专家、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Langmuir》、《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审稿人。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6篇论文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Langmuir, Polymer,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等影响因子大于3.0的杂志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国际专利5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俞书宏,安徽庐江人,1967年8月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特聘教授(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2年)、中央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 1988年7月获合肥工业大学无机专业学士学位,1991年5月获上海化学工业研究院硕士学位, 1998年10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获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材料与结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2002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AvH)资助(任洪堡外国科学家研究员),在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工作。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责任研究员,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首批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18:42 , Processed in 0.089003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