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树涛、孟靖昕等利用全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实现前列腺癌PSA灰区的高灵敏临床诊断

[复制链接]

94

主题

114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08:51: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患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已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几率。对于50-60岁的男性患者,PSA检测在PSA灰色区(即PSA值在4-10 ng mL-1之间),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常被误诊为前列腺癌,造成过度诊断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再次采用有损伤的穿刺活检来确诊。然而,这种入侵性穿刺活检常常会导致疼痛、出血以及肿瘤扩散。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准确率、无创的方法来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尤其是PSA灰区前列腺癌。
   中科院理化所王树涛研究员自2010年回国以来,长期致力于癌症早期诊断相关研究。针对如何分离检测血液中痕量循环肿瘤细胞难题,他带领团队围绕界面细胞粘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拓扑匹配与分子识别协同”的细胞粘附界面的研究新思路,探讨了界面微纳结构、软硬度、浸润性等对细胞特异粘附的影响规律,构筑了系列高效特异细胞识别粘附界面(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3084;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2915; Adv. Mater. 2015, 27, 310;Nano Lett. 2016, 16, 766; Adv. Healthcare Mater. 2014, 3, 332; NPG Asia Mater. 2013, 59, e63)。通过进一步将智能分子嫁接到多尺度表面上,利用其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性(如酶、热、电、糖/pH、光等),实现了对细胞特异粘附和去粘附的无损调控,解决了传统去粘附过程对细胞的损伤(Adv. Mater. 2011, 23, 4376; Adv. Mater. 2013,25, 922; Adv. Mater. 2013, 25, 3566; J. Am. Chem. Soc. 2013, 135, 7603; Nano Res. 2017, 10, 1345)。利用二氧化钛的自清洁特性,实现了对纳米癌症检测芯片的无害化处理(ACS Nano 2015,9,9284)。自2015年以来,通过选择石墨烯为材料,结合结构匹配、软硬度匹配、浸润性调控,获得高的靶向细胞捕获效率(大于92%)与极低的白细胞粘附(Adv. Mater. 2015, 27, 6848),为后面的规模化制备以及临床应用指明了方向。
    近日,中科院理化所王树涛、孟靖昕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潞林、张树栋教授团队交叉合作,利用马兰戈尼效应以及混合抗体修饰,制备了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芯片,实现了高准确率、非入侵性的诊断PSA灰区的前列腺癌。通过与病人穿刺结果对照,将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与PSA血液检测结果(PSA,F/T-PSA,PSAD)相结合,并用机械学习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临床病人诊断的敏感性从PSA检测的58.3%提高到91.7%。该项研究提供了一种非入侵的选择,可以实现对PSA灰区的前列腺癌病人的高准确率诊断。
图1. CTC 芯片用于高灵敏、非入侵诊断PSA灰区的前列腺癌的整体思路
     根据作为金标准组织活检的结果,PSA测试对于灰区病人展示出了低的敏感性(58.3%)。相比而言,结合CTC检测结果与PSA的结果,并进一步用机械学习分析,发现诊断敏感性提升至91.7%。从而证明该研究方法是组织活检的有益补充。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伙伴计划、中科院青促会项目、的大力支持。
  论文信息:
  Evaporation-Induced rGO Coatings for Highly Sensitive and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Prostate Cancer in the PSA Gray Zone
  Binshuai Wang#, Shudong Zhang#, Jingxin Meng*, Li Min, Jing Luo, Zhongpeng Zhu, Han Bao, Ruhua Zang, Shaohui Deng, Fan Zhang, Lulin Ma*, Shutao Wang*
  Adv. Mater. 2021, 33, 2103999 DOI: 10.1002/adma.202103999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103999


       文章来源:理化所
       王树涛,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入选国家杰青,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以及“引进国外杰出青年人才计划”。主要从事仿生多尺度粘附可控界面材料的研究,如抗粘附界面材料、高效生物识别粘附界面和器件以及疾病早期诊断等方面的研究。率先提出“结构匹配与分子识别”协同的生物识别粘附效应,并用于癌症检测,比传统细胞分离方法灵敏度提高1000倍,因此获2010年世界科技奖提名。曾获2006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2008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50篇),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3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奖项。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包括Angew. Chem.(9篇),Adv. Mater.(20篇),JACS (2篇),Nat. Protocol.(1篇) 他引4200余次,H因子39。授权中国专利8项,美国专利2项。并先后在Chemical Review, Chemical Society Review, Annual Review Nano Research, 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 Chemistry Review, MRS Bulletin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邀请综述,英文专著3章。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 Nature medicine,Science Daily,Chem&Eng News,Materials Views China,Material Today,Lab Chip等亮点报道。被Nature Chemistry的“The Sceptical Chemist”、Asia-Pacific Biothech News的“People Watch”、China Science Daily等做了人物专访报道。
       孟靖昕,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仿生抗粘附界面材料的研究,即通过改变材料表界面结构以及化学组成,实现对细胞和细菌,以及矿物等界面粘附的可控调节。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Adv. Funct. Mater., ACS Nano等,引用1300余次,H因子18。并先后受邀在Chem. Soc. Rev., Adv. Funct. Mater., Chinese Chem. Lett., Chem. Asian J.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邀请综述,英文著作1章。研究成果多次nanowerk, XMOL, Material Views, 科学网等媒体亮点报道。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13:32 , Processed in 0.096603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