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回复: 0

[材料资讯] 袁伟明研究员团队在可见光/镍协同催化还原酰化偶联反应的新进展

[复制链接]

139

主题

154

帖子

27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9
发表于 2021-11-28 07: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15日国际知名期刊《德国应化》(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刊发了化学与化工学院袁伟明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可见光/镍协同催化还原酰化偶联策略将酯转化成酮的研究进展” (From Esters to Ketones via a Photoredox-Assisted Reductive Acyl Cross-Coupling (PARAC) Strategy,  DOI: 10.1002/anie.202114731)。
       众所周知,酮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传统合成方法主要依赖于高活性有机金属试剂对羰基亲电试剂的加成/氧化反应或者偶联过程,在底物多样性和官能团兼容性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且目前开发的方法大多难以构建结构复杂、大位阻的酮如芳基/三级烷基酮或三级/三级不对称烷基酮等,因此开发温和条件实现结构多样化、尤其是大位阻酮的合成仍然是目前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袁伟明研究员课题组提出了镍/可见光协同催化还原酰基化偶联策略,实现了温和条件下两种羧酸酯之间的交叉偶联反应,构建了一系列传统方法难以合成的大位阻、结构复杂且官能团多样化的酮类骨架,涵盖了各类不同取代的芳基/烷基和二烷基酮的高效合成,取得了目前最好的底物应用范围(图1)。通过理论计算揭示了反应历程,提出了Ni(0)/Ni(I)/Ni(III)的催化循环机理,为复杂酮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催化

催化
图1 可见光/镍协同催化还原酰化偶联反应
        华中科技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袁伟明研究员与武汉大学戚孝天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理论计算部分),论文第一作者是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奚晓翔与武汉大学的罗宜欣博士(理论计算部分),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启动基金的资助。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袁伟明,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7月出生于安徽安庆,200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保送本校(本科直博)于2014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导师:麻生明院士。2014-2016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K. J. Szabo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过渡金属催化的亲电氟化反应。2016-2018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Martin Oestreich教授课题组继续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主族硼路易斯酸催化的转移氢化和硅氢化反应。2018年10月底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开展独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不对称催化,主要致力于发展高效经济、绿色友好的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构筑新方法、新策略。迄今为止,一共发表SCI学术论文2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一)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等上发表科研论文12篇;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项。H-index 15,论文总引超过700次(数据来源:google scholar)。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10:38 , Processed in 0.087205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