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卢红斌课题组:提出引入多孔氟化二维保护层策略,成功开发高安全,超快充水系锌离...

[复制链接]

182

主题

247

帖子

5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 年 9 月,中国宣布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历史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二次电池,作为碳中和的“龙脉”,支撑着两大万亿赛道的主枝干——左擎“热、电、氢”等清洁能源,右牵动力电池与新能源车。可充电水系锌离子电池(ZIBs)采用水作为溶剂,具有成本低、运行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大规模储能系统的应用上具备明显的潜力。金属锌作为锌电池的负极,成本低且易于大规模生产。然而,锌负极存在不可控的锌枝晶生长和电解质腐蚀,导致其可逆性较差。研究者希望开发保护Zn负极的策略以抑制枝晶的生长。最近,已经开发了各种抑制锌枝晶生长的策略。然而,锌电池的在快充条件下保持长循环性能的锌负极尚未被开发,此外,关于锌电沉积过程中的结晶行为与沉积形貌的关系研究非常匮乏
       近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卢红斌课题组,联合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郭佳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彭成信副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郭再萍教授,报道了基于二维(2D)共价有机框架(COF)多功能平台,成功开发了一种具有高机械强度、超薄、多孔以及氟化的COF(FCOF)薄膜,作为锌负极表面的保护层(FCOF@Zn)。该复合负极实现了锌薄片状的水平排列沉积形貌,消除了枝晶生长。同时,一维有序的氟化纳米通道有利于加速离子传导,限制水的渗透,缓解电解液对锌负极的腐蚀。得益于以上多重优势,FCOF@Zn负极能够在5-80 mA/cm2(充电时间:12 min - 45 s)超宽电流密度范围内稳定循环数万圈,展现了极其优异的可逆性。其中,在40 mA/cm2的超高电流密度下,FCOF@Zn对称电池的稳定性超过750 h,远超以往文献报道的性能。此外,与电网级别的高载量二氧化锰(MnO2)正极配对组装的全电池,在贫电解液(12 ul/mAh)、高面积容量正极(2 mAh/cm2)和有限锌(50 %利用率)的实际应用条件下,实现数百次稳定循环性能,展现了极具竞争力的商业化前景。


FCOF的结构示意图
FCOF-Zn异质界面处的离子脱溶剂化,电沉积机理
      目前,该成果以“Horizontally arranged zinc platelet electrodeposits modulated by fluorinat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film for high-rate and durable aqueous zinc ion batteries.”为题于2021年11月16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论文第一单位;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研究生赵则栋,王戎为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复旦大学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6947-9
      课题组主页:http://www.lugroup.fudan.edu.cn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
        卢红斌,中共党员,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1996年4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12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1月-200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杨玉良教授指导下从事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的应用基础研究。2001年12月~2004年7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材料科学系Steven Nutt教授指导下从事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2004年7月加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stry of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千余次。申请中国专利19项,8项完成转让,其余11项正在企业进行产业化。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包括973子课题、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总装备部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合作等14项科研项目,在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创新发展和产业应用方面取得了关键性技术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低成本、高产率、环境友好的规模化制备方法,解决了制约石墨烯大规模产业应用的关键瓶颈,相关成果被《科技日报》、《科技中国》、《科学中国人》、《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等媒体专文报道,是《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年度人物、《科学中国人》2015年年度人物、上海市化学化工协会理事、历届中国石墨烯国际创新大会导电油墨分会主席、首届石墨烯创新大会最佳组织奖获得者、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石墨烯产品监督检验中心顾问委员、上海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的首批特邀专家。作为项目参与人员,分别于2003和2010年两次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15:18 , Processed in 0.09122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