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李春忠教授:二氧化碳制环氧乙烷研究新进展

[复制链接]

29

主题

43

帖子

8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13:00: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校李春忠教授和多伦多大学Edward Sargent教授在环氧乙烷高效制备领域取得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Redox-mediated electrosynthesis of ethylene oxide from CO2 and water”为题,于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聚酯生产国,对环氧乙烷这一重要石油化工基础有机原料的年需求量超千万吨。目前,国际和国内绝大多数装置都采用乙烯直接氧化路线生产环氧乙烷,但由于该路线的乙烯完全氧化问题,使其产生大量碳排放。据相关统计,2020年全球因生产环氧乙烷所带来的直接碳排放量超千万吨。因此,研究表明利用电催化技术在“无碳排放”及“碳减排”条件下高效制备环氧乙烷,将为传统化工行业带来环保技术升级契机。
         然而,目前电催化二氧化碳(CO2)制环氧乙烷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法拉第效率小于25%,整体电解池能量效率低于15%且能耗高,每生产1kg环氧乙烷所需能耗超19MJ,是当前工业路线能耗的5倍。鉴于此,该工作通过在工业催化剂氧化铱(IrO2)上负载第六周期金属氧化物来制备高效催化剂。其中,在钡、镧、铈和铋氧化物中,发现负载钡氧化物的催化剂高效抑制关键中间体的降解过程,实现了阳极乙烯制环氧乙烷法拉第效率达到90%。该过程环氧乙烷产物选择性超过98%,不存在乙烯完全氧化产生的碳排放问题。当将其与阴极氧还原反应配对时,每生产1kg环氧乙烷所需能耗仅需5.3MJ,这与现有高碳排放的工业制环氧乙烷过程的能耗相当。
         研究表明,进一步利用水氧化和氧还原这一氧化还原介导,创新构建了新型氧化还原介导电催化系统,通过高效耦合CO2制乙烯与乙烯制环氧乙烷的过程,实现低能量输入的环氧乙烷电催化制备,总反应的理论电解电压仅为1.28V,而文献报道最优的理论电解电压是2.51V。该工作实现了高转化率的环氧乙烷电催化制备,在300mA/cm2工业级电流密度下CO2制环氧乙烷的法拉第效率超过35%,比文献报道最高值提升1.4倍,并降低了1.2V电解工作电压。
        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我校青年教师李宇航,多伦多大学Adnan Ozden、Wan Ru Leow、Pengfei Ou。共同通讯作者是李春忠教授和Edward Sargent教授。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NSERC等经费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2-00749-8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李春忠,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傅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化工学院院长,上海市多级结构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无机化工专业,1997年3月获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11月晋升教授。2002年7月-2015年11月任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11月-2018年12月任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8年12月起任现职。上海市政协常委,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纳米材料化工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务部跨世纪优秀秀人才,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策十二、十三届化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先后担任《Chin.J.Chem.Eng》副主编、《Ind.End.Chem.Res》和《Particuology》顾问编委。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及材料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8项。.在Energy Environ Sci.、Adw Malcr.、Angcw. Chem. Int. Ed.、AIChE J.、Chem. Eng. Sci.等国际著名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40余篇,发表论文总被引用23800余次(Google  Scholar) , ESI高被引论文38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2006和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18年入选科睿唯安跨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12:51 , Processed in 0.08955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