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潘世烈研究团队基于双修饰策略设计深紫外双折射晶体方面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58

主题

87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7 09:34: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双折射晶体能对不同波段激光的偏振态进行调制进而被制作为光隔离器和棱镜偏振器等光学器件。目前,可应用于短于200 nm深紫外波段的双折射晶体十分有限。对于深紫外双折射晶体,需要同时满足带隙大于6.2 eV和双折射率大于0.10的严苛条件。因此,探索深紫外双折射晶体极具挑战。
         通常,增大晶格中功能基元的极化率各向异性并使维持良好排列是实现深紫外大双折射率的关键;同时,消除价带顶和导带底之间的额外能级对拓宽带隙则显得格外重要。在硼酸盐体系中,具有较大极化率各向异性的[BO3]平面基元是双折射率活性基元。然而,[BO3]基元由于其终端O原子存在悬挂键这一固有缺陷影响了许多硼酸盐晶体的透光范围。[BO4]基元具有大的HOMO-LUMO带隙,但是其极化率各向异性过小,即通常情况下[BO4]不能为双折射率带来较大增益。对氟化硼酸盐和羟基硼酸盐的长期研究中发现:(ⅰ) F和[OH]阴离子可以作为终端实体,消除部分O原子的悬挂键,从而拓宽硼酸盐的带隙;(ii) 与[BO4]和[BO3]相比,氟化[BOxF4?x](x = 1-3)基元和羟基化的[BOy(OH)3?y](y = 0-2)基元的极化率各向异性更大。换言之,F和[OH]均能同时增大极化率各向异性和带隙,可以看作是深紫外双折射晶体为提高双折射率和带隙而进行结构调控的结果。
图1 (NH4)4[B12O16F4(OH)4]的结构图
图2 (NH4)4[B12O16F4(OH)4]的双折射率测试
         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潘世烈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硼酸盐新型紫外、深紫外光电功能晶体的研究。近日,该团队基于氟化硼酸盐和羟基硼酸盐的结构特点提出了F和OH驱动的双修饰策略来实现对传统硼酸盐B-O阴离子框架的改性,以提升硼酸盐深紫外双折射晶体的关键光学性能。双修饰策略,引入“双”功能基元带来“双效”性能提升,即同时增益双折射率和带隙。基于该策略,该团队协同组装[BO3]、氟化的[BO3F]和羟基化的[BO2(OH)]基元,获得了一例新的无机羟基氟化硼酸盐(NH4)4[B12O16F4(OH)4]。(NH4)4[B12O16F4(OH)4]的结构以[B12O16F4(OH)4]巨簇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二维层状结构为特征,层与层之间通过与NH4+形成氢键沿[001]方向堆积形成最终三维结构。[B12O16F4(OH)4]巨簇中π共轭[BO3]和[BO2(OH)]基元近乎共面排列使该化合物具有大双折射率(Δnexp. = 0.12@546 nm)和宽带隙(Eg = 7.1 eV)。实验和理论计算验证了大双折射率主要来源于[B12O16F4(OH)4]团簇中π共轭[BO2(OH)]和[BO3]基元的择优排列,因此它是潜在的深紫外双折射晶体。这些发现证实了基于F和[OH]驱动的双修饰策略可实现深紫外双折射晶体关键性能参数的改性,为深紫外光电功能晶体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研究成果以Hot Paper的形式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22, DOI: 10.1002/anie.202203984)上。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为唯一完成单位,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潘世烈和米日丁?穆太力普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金聪聪为第一作者。同时该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和中科院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Angew. Chem. Int. Ed. 2022, DOI: 10.1002/anie.202203984
         文章来源:新疆理化所
      潘世烈,男,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于郑州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郑州大学研究生于199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到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6月招聘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先后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影响因子大于4.0的文章130余篇。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22:00 , Processed in 0.08860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