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6|回复: 0

[材料资讯] 王振华教授和孙克宁教授团队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229

帖子

4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8
发表于 2022-8-17 17: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王振华教授和孙克宁教授团队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氧电极材料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In Situ Self-Reconstructed Nanoheterostructure Catalysts for Promoting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能源旗舰期刊ACS Energy Letters上,并被遴选为封面文章。北京理工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王振华教授和孙克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化学与化工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于晓丹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s)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全固态陶瓷能量转换装置,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强以及污染排放低等优点,在分布式电站、汽车辅助电源、家庭热-电联供及军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阴极作为SOFCs的关键材料,对电池的输出性能与寿命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氧电极侧缓慢的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始终制约了中低温SOFCs的商业化发展,因此开发催化活性更高的阴极材料是当前SOFC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发展了一种与传统复合方式不同的原位自构建异质界面的方法,将A缺位的(Pr0.4Sr0.6)0.95Co0.2Fe0.8O3-δ (简称PSFC)在还原气氛下析出纳米钴铁合金后,将合金氧化为纳米钴铁尖晶石,形成钙钛矿表面原位复合纳米尖晶石的异质结构Pr0.4Sr0.6Co0.2Fe0.8O3-δ-(CoxFe1-x)3O4 (简称sp-PSFC)。纳米尖晶石的析出造成了异质界面处的晶格畸变和电子重构,使表面的氧吸附能降低,表面氧交换速率加快;拉伸应变的形成降低钴铁之间的轨道杂化,使氧空位形成能降低;同时钴铁元素的析出,导致体相的氧迁移空间扩张,迁移路径上的相互作用降低,为体相氧离子提供了更多传输通道,氧迁移加快。该研究验证了异质结构对电子重构与氧离子迁移的作用,对具有高催化性能的氧电极材料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图1 sp-PSFC异质结的氧还原过程表征与机制。(a)程序升温脱附,(b)热重与碘量滴定,(c)表面氧交换速率,(d)利用第一性计算原理计算氧吸附能,(e)和(f)单相材料PSFC与复合异质结构材料sp-PSFC的结构示意图与氧还原机理示意图。
       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078022、22178023、22179007)的资助和化学电源与绿色催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nergylett.2c01249


           附作者简介:
           于晓丹, 201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2020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学位,2020-2021年就职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至今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开发与扁管式燃料电池系统开发,作为第一作者在ACS Energy Letters、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篇,参与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孙克宁,男,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新能源材料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与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的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系统工程等方面有多年的研究工作积累。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获能源领域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科学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及技术发明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入选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北京市化学电源与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化学关键技术与化学电源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北京市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清洁能源与动力首席科学家,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化工学报》期刊编委,数次担任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委员。
         王振华,2009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理工大学预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化学关键技术与化学电源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关键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总装“86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总装“863”重大项目、企业横向课题多项,在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J. Mater. Chem. A、Chem. Com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2余篇,被SCI他引717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件,获2017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8 19:27 , Processed in 0.133984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