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余达刚课题组实现可见光催化CO2参与的非活化烯烃氢/双羧基化反应

[复制链接]

245

主题

309

帖子

3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17:05: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的温室气体,也是一种储量丰富、廉价易得、无毒且可再生的碳一资源。利用CO2参与化学转化,高效规模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和大宗化学品,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方式,对促进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利用CO2精准合成在医药和材料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的羧酸及其衍生物,是合成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虽然已有可喜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可见光催化具有绿色环保、条件温和以及官能团兼容性高等特点,因此备受关注。考虑到烯烃来源广泛,近年来,人们利用可见光催化烯烃与CO2反应,实现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化学和区域选择性的羧基化反应,合成了多种类型的重要羧酸产物。然而,在已报道的例子中,底物主要局限于活化烯烃(例如芳基乙烯和丙烯酸酯)。相比而言,非活化烯烃由于反应性更低,通常比活化烯烃更难与CO2发生羧基化反应。因此,开发一种新策略来实现可见光催化非活化烯烃和CO2的羧基化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于常见的CO2双电子活化方式(亲核试剂直接进攻CO2),CO2单电子活化方式(CO2单电子还原形成CO2自由基负离子)具有独特的反应中间体和反应路径,可以实现不同区域和化学选择性的羧基化反应,从而为重要羧酸化合物合成提供新型合成方法。然而,由于CO2自身还原电势[E1/2 (CO2/CO2•−) = -2.21 V vs SCE]较高,单个可见光光子能量有限,利用常规的可见光催化体系很难将其直接还原,导致目前可见光催化CO2单电子活化的报道较少。此外,在该研究之前,还没有通过可见光催化实现CO2自由基负离子进攻普通烯烃的报道。针对以上问题,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余达刚课题组在前期可见光促进CO2转化研究(研究总结:Acc. Chem. Res. 2021, 54, 2518)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可见光催化CO2参与非活化烯烃的氢羧基化和远程双羧基化。该工作利用连续光致电子转移策略(Consecutive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ConPET),将CO2还原为CO2自由基负离子,进攻非活化烯烃得到相应的烷基自由基。该烷基自由基可以发生分子间氢原子转移过程,得到选择性氢羧基化产物;在合理设计的底物中,该烷基自由基也可以发生分子内的氢原子转移(HAT),进而发生单电子还原形成碳负离子,进攻另一分子CO2得到相应的二元酸及其衍生物。作者也进一步对该新颖的反应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通过机理研究证实了相关中间体的存在,并从多方面佐证了ConPET机制还原CO2的过程。该反应具有条件温和、底物适用性广和官能团兼容性好等优点。一系列烷基烯烃(包括丙烯和工业来源的混合烯烃)都能较好地参与该反应,以中等至优秀的产率得到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和非天然α-氨基酸衍生物。
        总的来说,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可见光催化CO2参与的非活化烯烃的选择性氢/双羧基化反应。该体系通过连续光致电子转移策略实现了CO2单电子活化,为CO2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脂肪酸和二酸单体等重要羧酸的合成提供了新途径,有望应用于医药、农药、食品和材料等领域。
        该研究以题为“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di- and hydro-carboxylation of unactivated alkenes with CO2”近日发表于《Nature Catalysis》。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2-00841-z。四川大学为第一单位,化学学院余达刚教授为通讯作者,2021届博士宋磊和2021级博士生王伟为共同第一作者。特别感谢巴塞尔大学O. S. Wenger, F. Glaser和 B. Pfund以及弗吉尼亚大学的J. J. Chruma教授的宝贵建议。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四川省科技厅、四川大学和北京分子科学中心的经费支持。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
         余达刚教授目前就职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以 “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本科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从施章杰教授。2012年起,德国明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洪堡学者),导师为Frank Glorius教授。2015年1月开始,在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有机合成化学(二氧化碳利用)、过渡金属催化方法学(铜、铁等廉价金属催化)、功能分子构建新方法研究(杂环、羧酸合成)等。近几年来,在二氧化碳参与的有机化学反应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近50篇高水平论文。近年来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Asi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in China、2017 ACP Lectureship Awards to Japan、2017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7年四川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指导教师、2016年四川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奖、2016年四川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2016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Emerging Investigators、2013年Reaxys PhD Prize (Finalist)、2012年陶氏化学可持续发展创新奖(特等奖)、2012年北京大学“学术十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011年SciFinder Recognition in Excellence Program for OMCOS16、2011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之星”、2010年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常青特等奖学金”  多种学术奖励。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16:12 , Processed in 0.08857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