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2017诺奖生理学或医学-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打印本页]

作者: aoshen    时间: 2017-10-2 17:56
标题: 2017诺奖生理学或医学-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日中午,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这一奖项今年被授予杰弗瑞•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控制生理节律的分子机制”。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昼夜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周期的规律变化,这种现象由生物钟驱动。20世纪80年代,霍尔等以果蝇为材料鉴定出生物钟基因,杨小组首先完成周期基因per克隆[10],而霍尔和罗斯巴什小组同一年也完成了这项成就[11],从而揭开研究昼夜节律变化分子机制的序幕,并进一步确定这种机制也适合与小鼠甚至人等高等哺乳动物。这是一个相对纯基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诺贝尔奖的颁发主流,也是2015的热门之一。
          他们的研究在1984年取得第一个突破:他们发现若改变果蝇体内一组特定基因,其昼夜节律就会被改变,这组基因被命名为周期基因(period gene,简称“the per”)。这个发现向人们揭示出天然生物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在此基础之上,霍尔和罗斯巴殊有了第二个突破。他们发现果蝇脑内周期基因的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水平呈昼夜节律性变动──它们在早晨浓度较低,而夜晚浓度升高。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陈文乐解释称,周期基因的高浓度核糖核酸及蛋白让人产生睡意,因此人们晚上想睡觉。


作者: yufenfen    时间: 2017-10-2 20:00
地球上的生命早已适应了地球这颗行星的转动。很多年以来,我们已经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体体内存在一种生物钟,能帮我们感知并适应每一天的周期规律。但是这种生物钟实际上是如何运作的呢?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三位就对生物钟进行了探究并成功阐释其内在运作机制。他们的发现解释了植物、动物和人类是如何适应自身的生物节律并与地球的转动保持同步。


今年的获奖者利用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分离出一种能够控制日常生物节律的基因。他们通过研究证明:用这种基因编码出的一种蛋白,会在夜间不断累积,然后在白天又发生分解。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生物运行中的其他蛋白成分,从而揭示细胞管理这种自我维持运行的机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多细胞生命体的生物钟都是同样的运行机制。


凭借着超高的精确性,生物钟让我们的身体适应了每一天的各种变化:它负责调节体内各种重要运行比如举止行为、荷尔蒙水平、睡眠、体温以及新陈代谢。当外部环境与生物钟发生短暂冲突时,我们的健康会受到影响,比如当我们坐飞机跨越多个时区,便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的情况。此外,还有因为身体与生物节律不协调、生物钟发生紊乱,从而导致身体各种疾病的出现。






欢迎光临 (http://www.cailiaoq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