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于淼

[复制链接]

75

主题

75

帖子

8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7:57: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淼,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于英国Warwick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hil Woodruff教授。随后,先后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导师为丹麦皇家科学院和工程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计划。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原子、分子在二维表面的吸附、组装与原位反应;(2)多功能性纳米粒子的设计、性能研究以及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3)杂化纳米材料的光致发光和光催化性能及其构效关系。已发表SCI文章40余篇,包括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 Rev. Lett.、JACS、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Nano Energy等,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0余篇。


荣誉 Honors
2011-    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计划
2011-            1000 Plan Youth Program (Recruitment Program of Global Experts, China)
教育经历 Education
1996-2000 吉林大学物理系,学士
2000-2003 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
2003-2007 英国Warwick大学物理系,博士
1996-2000  Jili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ysics, Bachelor
2000-2003 Jilin University, National Key Lab of Superhard Materials, Master
2003-2007  Warwick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ysics, Ph.D


工作经历 Work Experience
2007-2009 丹麦奥胡斯大学交叉学科纳米中心,博士后
2009-2010 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院,博士后
2010-201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和工程系,博士后
20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教授
2007-2009  Postdoc, Aarhus University, iNANO, Denmark
2009-2010  Postdoc, Harvard University, Schoo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Biology, USA
2010-2011  Postdoc, MIT,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SA
2011-           Professo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研究领域 Research Areas
(1) 原子、分子在二维表面的吸附、组装与原位反应
通过液相合成、化学沉积等不同方法,在二维晶体表面,利用超高真空条件下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程序升温脱附、低能电子衍射、X射线光电子谱等多种技术结合理论计算,研究单一分子、多分子或分子与金属原子在表面吸附和组装形成的低维结构,包括团簇,一维链和二维网络,探索所得结构的稳定性、生长动力学和原位化学反应,从而获得新型的功能性纳米材料,同时在原子与分子尺度上揭示其相互作用、形成机制和隐含规律,并为深入理解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领域课题提供基础。
(2)多功能性纳米粒子的设计、性能研究以及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设计并合成集治疗和诊断为一体的新型多功能高效抗肿瘤纳米粒子,通过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多种方法联用,研究所得粒子的结构、组分和稳定性,并研究其在细胞和活体内的光热治疗、热化疗、CT成像、光声成像、MRI成像以及红外热成像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和生物安全性等,证实其应用潜力。
(3)杂化纳米材料的光致发光和光催化性能及其构效关系。
研究半导体性纳米材料、碳量子点等的光致发光特性以及其自身或与其他半导体或金属杂化、修饰后在光催化、光热治疗、生物成像、化学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其结构、组分与其性能之间的关联。


科研项目 Funding
中组部青年##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


讲授课程 Courses
《现代表面科学与技术》                                                
《原子尺度下分子自组装研究》                                 
Modern Techniques of Characterization      


Publication List
2016
[44]  Xingwen Wang, Miao Yu, Kunming Zhao, Mengmeng He, Wenjie Ge, Yuhui Sun, Yihua Wang, Haizhu Sun, Ying Hu, Up-regulation of MiR-205 under hypoxia promotes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by targeting ASPP2, Cell Death and Disease, 2016, 7(12), e2517.
[43] Wei Tang, Ye Sun,* Shaochen Wang, Baosheng Du, Yongqi Yin, Xiao Liu, Bin Yang, Wenwu Cao,* Miao Yu*, Pr3+-doped (K0.5Na0.5)NbO3 as high response optical oxygen sensing agent,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6, 4, 11508-11513.
[42] Zhenglin Li, Jing Liu, Ying Hu, Kenneth A. Howard, Zhuo Li, Xuelei Fan, Manli Chang, Ye Sun,* Flemming Besenbacher,* Chunying Chen, Miao Yu*, Multimodal imaging-guided antitumor photothermal therapy and drug delivery using bismuth selenide spherical-sponge, ACS Nano, 2016, 10, 9646-9658.
[41] Chenhui Yang, Shoujun Zhu, Zhenglin Li, Zhuo Li, Chong Chen, Lei Sun, Wei Tang, Rui Liu, Ye Sun,* Miao Yu*, Nitrogen-doped carbon dots with excitation-independent long-wavelength emission produced by room-temperature reaction,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6, 52, 11912-11914.
[40] Zhenglin Li, Ying Hu, Manli Chang, Kenneth A. Howard, Xuelei Fan, Ye Sun,* Flemming Besenbacher*, Miao Yu*, Highly porous PEGylated Bi2S3 nano-urchins as a versatile platform for in vivo triple-modal imaging, photothermal therapy and drug delivery, Nanoscale, 2016, 8,16005-16016.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8

帖子

1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2
沙发
发表于 2022-9-11 23:5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wcha333 于 2022-9-30 14:43 编辑

谢谢分享









如果是用戶剛購買的新冷氣,其組裝與零件都非常新淨,所以有機會產生冷氣 發霉一些奇特的氣味。不過冷氣機在使用數次後,奇怪的異味通常會自動消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34

帖子

19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0
板凳
发表于 2023-1-31 11:13:20 | 只看该作者
近日,我校化工与化学学院于淼教授团队与深圳校区黄燕教授团队在水系碘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长寿命高性能水系有机||碘二次电池的突破》(Development of long lifespan high-energy aqueous organic||iodine rechargeable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团队首次提出水系碘正极串联电池概念,通过采用有机电极材料作为电池负极,在饱和氯化钾/碘混合溶液中构建了水系碘正极串联电池,为水系电池碘正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穿梭效应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法。
        近年来,基于氧化还原化学反应机制来获得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可充电金属||卤素电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由于其具有储量丰富、理论容量高、理论氧化还原电位高的优势,碘成为有发展潜力的水系电池正极材料。此外,碘正极的I−/I0/I+固/液转化反应也避免其在其他嵌入/脱出机制材料中出现常见的电极结构退化问题。然而,金属负极的枝晶生长和腐蚀会导致出现电池容量的快速衰减和短路;碘阴离子与金属负极形成的非电化学活性产物也会导致出现碘正极不可逆程度增加和循环寿命缩短,产生类似锂/硫电池体系中的穿梭效应。
         团队首次提出水系有机负极||碘串联电池的概念(如图),采用苝四甲酰二亚胺(PTCDI)作为负极活性材料、饱和氯化钾和碘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这些成分的使用可在一个电化学储能装置中实现接续发生两个可逆电化学反应。当以活性炭包覆的碘单质为正极材料组装成全电池后,电池体系可在40安/克的电流密度下获得900毫安时/克(以电极材料中的碘为基础)的初始放电容量和1.25伏的平均放电电压。此外,该文还报道了水系无正极碘基软包电池的组装和测试,该电池在80毫安的电流下经历90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仍能保持约70%。该研究解决了水系碘正极电池面临的主要问题,丰富了水系卤素电池的研究范围,并为基于硫电极的高性能电池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研究思路。
      我校化工与化学学院博士生张子帅为论文第一作者。阿德莱德大学化工与先进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朱奕龙为论文第二作者。于淼教授、阿德莱德大学焦研教授、黄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3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03:11 , Processed in 0.08915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