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7|回复: 7

[专家学者]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化学系李丹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30

帖子

1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8
发表于 2017-8-27 09: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丹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创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973计划(课题组长)等,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如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Rev.等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H-index为48, SCI论文被他引超过5000余次。


李丹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电子邮件:danli@jnu.edu.cn


学习经历
1980.9-1984.7 学士 化学 中山大学
1988.9-1993.4 博士 无机化学 香港大学
工作经历
1984.8-2016.10,汕头大学化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
2016.11- 至今,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
1. 配合超分子其聚集体的合成组装、结构和功能
2. 纳米材料的组装、结构与功能化
主要论文
1. Hong Cai, Mian Li, Xiao-Rong Lin, Wei Chen, Guang-Hui Chen, Xiao-Chun Huang, and Dan Li*, Spatial, Hysteretic, and Adaptive Host–Guest Chemistry in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Open Watson–Crick Sit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 54(36), 10454–10459
2. Dong Luo, Xiao-Ping Zhou* and Dan Li*, Beyond Molecules: Mesoporous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s Self-Assembled from Coordination Cages and Inorganic An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 54(21), 6190–6195
3. Wen-Xiu Ni, Yu-Min Qiu, Mian Li, Ji Zheng, Raymond Wai-Yin Sun, Shun-Ze Zhan, Seik Weng Ng, and Dan Li*, Metallophilicity-Driven Dynamic Aggregation of a Phosphorescent Gold(I)−Silver(I) Cluster Prepared by Solution-Based and Mechanochemical Approach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4, 136(27), 9532−9535
Highlight by Noteworthy Chemistry :
http://www.acs.org/content/acs/en/noteworthy-chemistry/2014-archive/august-4.html
4. Wen-Xiu Ni, Mian Li, Ji Zheng, Shun-Ze Zhan, Yu-Min Qiu, Seik Weng Ng, and Dan Li*, Approaching White-Light Emission from a Phosphorescent Trinuclear Gold(I) Cluster by Modulating Its Aggregation Behavior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3, 52(50), 13472 –13476   (Back Cover)
5. Xiao-Ping Zhou, Yuan Wu, and Dan Li*, Polyhedral Metal-Imidazolate Cages: Control of Self-Assembly and Cage to Cage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3, 135(43), 16062−16065
6. Xiao-Ping Zhou, Jie Liu, Shun-Ze Zhan, Ju-Rong Yang, Dan Li,*, Kwan-Ming Ng, Raymond Wai-Yin Sun, and Chi-Ming Che, A High-Symmetry Coordination Cage from 38- or 62-Component Self-Assembl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2, 134(19), 8042−8045
7. Xiao-Ping Zhou, Mian Li, Jie Liu, and Dan Li*, Gyroid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2, 134(1), 67–70
8. Xin-Zhi Li, Mian Li, Zhen Li, Jin-Zhang Hou, Xiao-Chun Huang and Dan Li*, Concomitant and Controllable Chiral/Racemic Polymorphism: From Achirality to Isotactic, Syndiotactic and Heterotactic Chirali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8, 47(34), 6371-6374
9. Jin-Zhang Hou, Mian Li, Zhen Li, Shun-Ze Zhan, Xiao-Chun Huang, and Dan Li*, Supramolecular Helix-to-Helix Induction: 3D Anionic Framework Containing Double-Helical Strands Templated by Cationic Triple-Stranded Cluster Helicat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8, 47(9), 1711-1714
10. Xuanjun Zhang,Dan Li*, Metal-Compound-Induced Vesicles As Efficient Directors for Rapid Synthesis of Hollow Alloy Spher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6, 45(36), 5971-5974
承担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聚集诱导功能的晶态配位超分子材料的研究(91222202),300万元,2013.1-2017.12,项目主持人;
2. 国家973计划:有机分子基框架多孔材料的前沿研究—动态响应多孔固体的设计合成与功能(2012CB821706),250万元,2012.1-2015.12,课题组长;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由双发光单元调控光致发光功能的超分子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21171114), 70万元,2012.1-2015.12,项目主持人
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超分子配位化合物及其集聚体的控制合成(20825102),200万元,2009.1-2012.12,项目主持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螯合物模板剂构筑超分子配位聚集体及其性能研究(20771072),30万元,2008.1-2010.12,项目主持人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金属簇合物的光致发光配位聚合物的研究(20571050),26万元,2006.1-2008.12,项目主持人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具有新颖结构的多吡啶光致发光配位聚合物的研究(20271031),20万元,2003.1-2005.12,项目主持人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光致发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及光化学研究(29901004),12万元,2000.1-2002.12,项目主持人
讲授课程
《无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配位化学》
荣誉与奖励
1. 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4)
2. “超分子配位化合物及其聚集体的控制合成”,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
3.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万人计划,2013年)
4.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
5. 汕头大学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2006)
6.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
7.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先进个人(2010)
8. 第三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8)
9. 广东省“劳动模范”(2003)
10. “ML复合新材料”,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01)
社会职务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广东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材料学会理事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19-7-29 09: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暨南大学超分子配位化学研究所周小平、李丹研究团队在超分子配位化学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前的研究中,已经成功构筑了一系列的金属有机笼,包括立方,菱形十二面体及五角三四面体。[1-4]研究人员发现,菱形十二面体笼的窗口特别小,可以监禁水、甲醇及甲胺等小分子。二氧化碳的动态直径3.3 Å,跟菱形十二面体的孔径非常相近,研究人员推测,利用该金属有机笼模拟肺泡功能,在一定压力下,二氧化碳可以穿过其窗口进入到金属有机笼的空穴中而被包覆。[5]

金属有机笼

金属有机笼
金属有机笼的构筑
研究人员利用改变取代基和金属离子的策略,精细地调控了金属有机笼的孔径,其孔径范围为3.380 -3.697 Å。在氘代甲醇溶液中及3个大气压的13CO2条件下,研究人员在13C核磁共振谱观察到了被包覆的二氧化碳的峰,相对于溶剂中的自由13CO2的化学位移(124.9ppm),被包覆的13CO2 的化学位移向低场位移了1.4 ppm 达到126.4 ppm,充分证明在溶液态中镍咪唑笼可以包覆CO2。当压力减低到1个大气压时,同样情况下,13CO2不能被包覆,从而证明了压力诱导实现二氧化碳包覆,这一过程跟肺泡通过呼吸排放二氧化碳非常相似。此外,13C核磁共振谱监测下发现,二氧化碳的释放非常缓慢。镍咪唑笼里的二氧化碳经过36小时才被完全释放,说明由于非常小的孔径造成了“门效应”的存在。

在液相中,通过压力诱导实现二氧化碳包覆,成功地模拟了肺泡的功能,这是首次在金属有机笼研究中被发现,为人造肺泡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金属有机笼在液相中包覆气体分子的研究还处于初始研究阶段,其主客体化学以及催化转化等研究预期将引起广泛的研究兴趣。
参考文献:
1. Luo,D.; Zhou, X.-P.; Li, D., Beyond Molecules: Mesoporous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sSelf-Assembled from Coordination Cages and Inorganic Anions,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6190-6195.
2.  Zhou,X.-P.; Wu, Y.; Li, D., Polyhedral Metal-Imidazolate Cages: Control ofSelf-Assembly and Cage to Cage Transformation, J. Am. Chem. Soc., 2013,135, 16062-16065.
3.  Zhou,X.-P.; Liu, J.; Zhan, S.-Z.; Yang, J.-R.; Li, D.; Ng, K.-M.; Sun, R. W.-Y.;Che, C.-M., A High-Symmetry Coordination Cage from 38- or 62-ComponentSelf-Assembly, J. Am. Chem. Soc., 2012, 134, 8042-8045.
4. Luo,D.; Wang, X.-Z.; Yang, C.; Zhou, X.-P.; Li, D., Self-Assembly of ChiralMetal–Organic Tetartoid, J. Am. Chem.Soc., 2018, 140, 118-121.
5. Zhang, X.; Dong, X.; Lu, W.; Luo,D.; Zhu, X.-W.; Li, X.; Zhou, X.-P.; and Li, D., Fine-Tuning Apertures of Metal−Organic Cages: Encapsul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Solution and SolidState, J. Am. Chem. Soc., 2019, 141, 11621−116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259

帖子

3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3
发表于 2019-9-9 14: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化学调色板策略的配位超分子体系构筑及光功能调控研究
批准号        21975104        学科分类        晶态固体材料化学 ( B050101 )
项目负责人        李丹        负责人职称                依托单位        暨南大学
资助金额        65.00万元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研究期限        2019 年 09 月 09 日 至2019 年 09 月 09 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132

帖子

1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8
发表于 2020-4-19 08: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李丹教授入选中国化学会首批高级会员,也是我校唯一的入选者。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项目于2019年12月启动,经同行评议并经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共计170位在化学及相关领域内取得一定业绩或对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会员成为首批高级会员。
据悉,中国化学会(Chinese Chemical Society)是从事化学或与化学相关专业的科技、教育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注册登记的学术性、公益性法人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化学科学技术的重要社会力量。目前,中国化学会已有个人会员7万余人,单位会员150余家,下设36个学科/专业委员会、8个工作委员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共主办26种学术期刊,其中SCI收录期刊15种。
李丹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致力于超分子配合物及其聚集体的合成组装、结构形貌和发光、吸附及手性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国家973计划(课题组长)等,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如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Rev.等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H-index为58, SCI论文被他引超过6500次。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曾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汕头大学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现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中国化学会理事,广东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304

帖子

5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12
发表于 2020-6-30 15: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26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我院李丹教授主持的“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项目获得立项。这是我院首次获批的国家级教改项目,也是化学类专业国家级教改项目零的突破。
该项目依托我院2019年6月获批成立的实验中心,应用“互联网+”时代的关键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意在改变过去单一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型仪器、安全教育融合于一体,构建多维度实验室管理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通过创设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83

帖子

10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8
发表于 2020-8-14 16: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化学与材料学院李丹教授和宁国宏教授团队以暨南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在顶级化学材料学术期刊Chemical Reviews(影响因子52.758)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题为“Coinage-Metal-Based Cyclic Trinuclear Complexes with Metal-Metal Interactions: Theories to Experiments and Structures to Functions”的综述论文,化学与材料学院讲师郑霁为第一作者。该论文结合李丹教授研究团队15年的研究成果积累,对铸币金属环三核单元体系的研究历史、进展,从理论到实验,从结构到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铸币金属环三核单元体系

铸币金属环三核单元体系
      铸币金属的闭壳层一价阳离子与碳或氮给体型的桥联配体常可构筑环三核配合物(cyclic trinuclear complexes, CTCs)。其特征性的平面型三金属配位九元环具有高度可调的π-酸/碱性,可形成多重分子内和分子间亲金属作用,且其线性二配位的金属中心可作为有效的路易斯酸位点。另外,此类配合物及其超分子聚集体常展现丰富的发光行为和电荷转移性质。通过将这样的环三核单元(cyclic trinuclear units, CTUs)作为次级构筑单元引入笼状配合物和无孔或多孔配位高聚物中,又可提升其稳定性并赋予新功能。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环三核体系成为一个体现交叉学科研究的典型体系,在包括固态照明和显示材料、金属离子和易挥发有机化合物发光传感与检测、分子发光温度计、分子导线、半导体、催化等丰富的应用领域中表现优异。本综述对环三核体系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进行系统性的全面回顾与总结,内容涵盖该体系的合成、结构、电子结构本质、发光性能和潜在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李丹教授团队多年以来将环三核体系作为主要科研兴趣之一,在该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J. Am. Chem. Soc., Angw. Chem. Int. Ed.和CCS Chem.等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三十篇,代表性成果包括:(1)在国际上首次引入水(溶剂)热合成,为合成Ag(I)和Cu(I) CTCs及带Ag(I)和Cu(I) CTUs的配位笼和高聚物提供便利,极大提升了该研究体系的结构多样性;(2)设计一系列单吡唑、联吡唑和带吡唑基的双官能团配体,从而构筑出一系列零维到三维的带CTUs的配合物;(3)提出化学调色板策略,改善CTCs的室温发光颜色常局限在低能可见光区的缺陷,并报道了首例室温下发明亮白光的吡唑基Au(I)和Cu(I)三核单元配合物、自校准大范围发光温度计及在蓝紫光和红光间可逆转变的研磨致发光变色分子材料等;(4)构筑带Cu(I) CTUs的具有纳米级疏水空腔的高水稳定性的金属-有机框架,可应用于去除水中微量碳氢化合物污染物。
      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和广东省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计划的资助。
(科学技术研究处、化学与材料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53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发表于 2022-3-10 08: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化学与材料学院李丹教授主持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丙烷/丙烯反转选择性分离材料的设计合成”获批立项,资助金额300万元,这是我校首次获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标志着我校在基础研究原创探索领域取得新进展。
       基于多孔材料的选择性吸附分离技术,因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等特点而备受关注。为系统探索自适应性框架材料构筑的新方法以及它们在结构和性能方面的科学问题,该项目基于前期研究的正交阵列动态筛分机制[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 2021, 595, 542-548)]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应用需求,提出了基于诱导契合的分子识别策略设计金属有机框架(MOF)多孔材料,用于丙烷/丙烯混合物的“反转选择性分离”,实现丙烷被优先吸附,从而一步得到高纯丙烯,解决现阶段工业上丙烯/丙烷分离的难题。具有诱导契合动态响应行为的柔性MOF材料的可控合成,将为设计下一代“反转”选择性分离材料提供新的思路。该原创学术思想得到业内多位专家的推荐与建议。
        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关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2020年新设立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类型,旨在培育或产出从无到有的引领性原创成果,解决科学难题、引领研究方向或开拓研究领域,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供给。目前,全国化学科学部资助的原创项目屈指可数,我院此次获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对提升我校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309

帖子

3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6
发表于 2023-12-11 09: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超分子配位化学研究所周小平/李丹教授团队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了题为A Self-Assembled Capsule for Propylene/Propane Separation的重要研究成果,并被选为VIP论文(图1)。

自组装胶囊

自组装胶囊
图1. 自组装胶囊用于丙烯/丙烷分离
        从烯烃和烷烃混合物中分离得到纯烯烃是化工行业中最重要但具有挑战性的过程之一。丙烯是全球产量最高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工业界主要通过丙烷裂解生产丙烯。然而,这一技术并不能直接得到聚合级丙烯(>99.5%)。为去除残留的丙烷,工业上往往依赖于能量密集的低温蒸馏。目前多孔材料已被用于分离丙烷丙烯,但是大多数吸附剂优先吸附丙烯,需要进一步消耗能量来脱附丙烯,因此需要寻找优先吸附丙烷的新材料。
       周小平/李丹教授团队发现,水溶性Fe4L6金属有机笼能够在水相中分别包封丙烷与丙烯,基于Fe4L6金属有机笼与丙烷/丙烯之间结合能力的差异,成功实现了从丙烷/丙烯混合气体中分离得到聚合级的丙烯。
       向包封了丙烷/丙烯的Fe4L6金属有机笼的混合溶液中通入氮气后,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与气相色谱监测到Fe4L6金属有机笼中丙烯的逸出速率高于丙烷。当通入氮气持续约7分钟时,溶液中丙烷的纯度可达到99.3%,这说明Fe4L6金属有机笼与丙烷具有较高的结合能,也表明Fe4L6金属有机笼可作为分离丙烷/丙烯混合气体的材料。在U形管中,Fe4L6金属有机笼在进气端的气相-液相表面捕获丙烷/丙烯混合气体并运输到集气端,由于Fe4L6金属有机笼与丙烯更弱的结合能力,丙烯优先从Fe4L6金属有机笼中释放出来。当进气端为97%纯度的丙烯时,在初始分离阶段集气端的丙烯纯度可达到100%,8小时后丙烷才出现在集气端。经过4次分离提纯,纯度为80%的丙烯可提纯至聚合级。这些结果表明金属有机笼具有应用于气体分离的潜力,并为分离获得高纯度气体提供了先进材料。
       本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并被选为VIP文章(Very Important Paper),第一作者为暨南大学的博士生周创维和博士后王学智,通讯作者为周小平教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和暨南大学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315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21:55 , Processed in 0.106385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