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赵志刚

[复制链接]

360

主题

392

帖子

5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09:49: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赵志刚,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2003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成会明院士。2003年7月开始获法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作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法国巴黎高等工程大学 (Ecole Centrale de Paris)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联合培养 1 年半。2006 年博士毕业后先后在日本大阪大学和美国代顿大学做博士后工作。2007 年 12 月起开始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特任研究员,参与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重大项目。2011 年6月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作为主要完成者参加了日本经济产业省属下的日本新能源和产业技术开发组织 (NEDO)的重大项目2项,韩国三星公司-大阪大学联合研发项目,日本本田公司-美国代顿大学联合研发项目。迄今共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Nano. Lett., Adv. Funct. Mater., Chem. Mater., Chem. Comm.等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30余篇,多篇学术论文被国内外学术专著和综述性文章多次引用,并为一本英文专著发表英文章节,长期担任国际学术期刊Nat. Chem.,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JACS, Nano. Lett., ACS Nano, Chem. Comm., Sci. Rep.等杂志的特邀审稿人或仲裁审稿人,担任Annals of Material Science & Engineering、《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等杂志的编委 (Editorial Board Member) ,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场评审专家等。拥有日本和法国专利各一项,所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同行引用18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用200余次。相关科研成果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头版)、中国科学报、NPG Asia Materials、Wiley中国、凤凰网、产业新闻(日本)等众多媒体关注报道。


姓 名:赵志刚       
性    别:男
职 务:
职    称:研究员
学 历:
通讯地址:苏州工业园区若水路398号
电 话:0512-62872552        
邮政编码:215123
传 真:
电子邮件:zgzhao2011@sinano.ac.cn

研究领域:
  1)钨基功能材料
  2)智能变色技术
  3)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光电应用

教育背景
2000-09--2006-05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法国巴黎高等工程大学联合培养 工学博士
1996-09--2000-07 中南大学(化学教改重点班) 工学学士

工作简历
2011-05--今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仿生研究所 研究员
2007-12--2011-05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特任研究员
2007-05--2007-12 美国代顿大学 博士后
2006-11--2007-04 日本大阪大学 特任研究员
社会兼职
2011-06--今 长期担任国际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JACS、 Chem. Comm.、Sci. Rep.,J. Mater. Chem、Inorganic Chemistry、Carbon、J. Phys. Chem.C、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PCCP、Dalton Transactions、RSC Advances、CrystEngComm等杂志的特邀审稿人或仲裁审稿人。
教授课程
功能材料与功能薄膜
专利与奖励

奖励信息
(1) 法国政府奖学金,其他级,2003
专利成果
(1) 酸化タングステン管状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触媒,发明,2009,第2作者,专利号:日本特開2009-233575(日本专利)
(2) Procédé d’obtention de nanotubes de carbone sur des supports et composites les renfermant,发明,2007,第3作者,专利号:PCT/FR05/00201(法国及PCT专利)

发表论文
(1) Hierarchical BiOCl microflowers with improved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by Fe(III) modification,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2015,通讯作者
(2) Noble Metal-Comparable SERS Enhancement from Semiconducting Metal Oxides by Making Oxygen Vacancies,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通讯作者
(3) Unconventional Aluminum Ion Intercalation/Deintercalation for Fast Switching and Highly Stable Electrochromism,Adv. Funct. Mater. ,2015,通讯作者
(4) Single-Crystalline Tungsten Oxide Quantum Dots for Ultrafast Pseudocapacitor and Electrochromic Applications,Adv. Mater,2014,通讯作者
(5) Boosting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s of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by Coupling with Metallic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Chem. Mater,2014,通讯作者
(6) Synergy of W18O49 and Polyaniline for Smart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 Integrated with Energy Level Indicating Functionality,Nano. Lett.,2014,通讯作者
(7) A “three-in-one” water treatment material: nitrogen-doped tungstic acid,Chem. Commun.,2013,通讯作者
(8) In-Situ Formation of Cobalt-Phosphate Oxygen-Evolving Complex-Anchor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Sci. Rep,2013,通讯作者
(9) Novel Cigar-like TiO2 Nanofibers: Fabrication, Improved Mechan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3,通讯作者
(10) Self-standing microporous films of arrayed alumina nano-fibers including Schiff base molecules: effect of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molecules on their photo-luminescence, J. Mater.Chem.,2012,第1作者
(11) Rational design of galvanically replaced Pt-anchored electrospun WO3 nanofibers as efficient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methanol oxidation,J. Mater. Chem.,2012,第1作者
(12) Aligned coaxial tungsten oxide-carbon nanotube sheet: a flexible and gradient electrochromic film,Chem. Commun.,2012,通讯作者
(13) Surface Treatment- and Calcination Temperature-Dependent Adsorption of Methyl Orange Molecules in Wastewater on Self-standing Alumina Nanofiber Films,J. Mater. Chem.,2011,第1作者
(14) Nature-Inspired Construc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Single-Crystalline Tungsten Oxide Octahedra,Chem. Comm.,2010,第1作者
(15) Tailored Remote Photochromic Coloration of In-situ Synthesized CdS Quantum Dots-loaded WO3 films, Adv. Funct. Mater.,2010,第1作者
(16) A novel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hromic material with high-reversibility: tungsten oxide-based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icroflowers, Chem. Comm. ,2009,第1作者
(17) Shape modulation of tungstic acid and tungsten oxide hollow structures, J. Phys. Chem. C,2009,第1作者
(18) Nanoporous-walled Tungsten Oxide Nanotubes as Highly-active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sts,Angew. Chem. Int. Ed. ,2008,第1作者
(19) A comparison between field-emission properties of three needle-shaped carbon materials,Physica B,2007,第1作者
(20) Facile and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3D Nanorods-based Urchin-like and Nanosheets-based Flower-like Cobalt Basic Salt Nanostructures,J. Phys. Chem. C,2007,第1作者
(21) Low-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Fe-doped ZnO nanorod bundles in aqueous solution,Nano,2006,第1作者
(22) Low 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Mg(OH)2 nanotubes in aqueous solutions of block copolymer P123,Nano,2006,第1作者
(23) Controllable self-assembly of ZnS nanoparticles into nanorods, nanosheets, and microspheres,Nanotechnology,2006,第1作者
(24) Shaping different carbon nanostructures by alcohol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J. Mater. Res.,2006,第1作者
(25) The growth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on carbon fibers,Carbon,2005,第1作者
(26) Light emission and degradation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filament,J. Appl. Phys.,2005,第1作者
(27) Effect of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n the field-emission propertie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ropes, J. Mater. Res.,2003,第1作者
发表著作
(1) 纳米碳-杂化无机材料,Nanocarbon-Inorganic Hybrids,Walter de Gruyter GmbH,2014-04,第2作者

科研项目
(1) 超快响应的氧化钨量子点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研制,主持,市地级,2014-07--2016-07
(2) 氧化钨类石墨烯结构的可控制备及相关光电化学过程研究,主持,国家级,2014-01--2017-12
(3) 静电纺丝制备钨基氧化物复合可见光光催化剂及光催化性能研究,主持,部委级,2013-07--2015-07
(4) 纳米改型变压器绝缘油制备技术开发,主持,其他级,2013-05--2015-12
(5) 基于界面电子转移的钨基氧化物复合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稳定性研究,主持,国家级,2012-01--2014-12
(6) “高效可见光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主持,研究所(学校)级,2011-11--2014-11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33

帖子

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5
沙发
发表于 2018-12-26 14:1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iqun 于 2018-12-26 14:20 编辑

苏州纳米所赵志刚JACS:MOF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完美结合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痕量分子检测。众所周知,SERS基底是该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日,苏州纳米所的赵志刚研究员团队将MOF作为SERS基底应用于目标物的选择性检测中。该技术中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增强因子可达106,最低检出限可达10-8 M。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调控MOF的结构,可以对不同组分进行选择性检测。

Sun H, Cong S, Zhao Z, et 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SERS substrates with hightailorabilit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8.
DOI: 10.1021/jacs.8b09414
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jacs.8b094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162

帖子

2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4
板凳
发表于 2019-12-27 16:35:3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先进材料部赵志刚课题组在国际材料科学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发表题为Fusing Electrochromic Technology with Other Advanced Technologies: A New Roadmap for Future Development 的综述性论文。
  电致变色是指某些材料在外加电场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其颜色或光学性质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可应用在智能窗、显示屏等领域。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电致变色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其有限的实际应用,它的发展仍然面临严重挑战。可以预见的是,电致变色技术作为一种提供肉眼可读的色彩控制技术,通过将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各种功能设备上,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事实上,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电致变色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的结合为电致变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
  鉴于此,该论文系统地介绍了电致变色技术与可穿戴技术、热控制技术、储能技术、能量采集技术、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融合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电致变色器件的集成模式、设计原则和性能优化。最后,该论文对电致变色器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博士生王振是该综述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员赵志刚为通讯作者,苏州纳米所为第一单位。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科院对外合作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工程、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170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地板
发表于 2023-3-25 11:05:12 | 只看该作者
电致变色是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特性(透射率,反射率或吸收率)在电流或电压刺激下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由于其独特的低能耗和光开关特性,广泛应用于显示器、智能窗户、防眩光后视镜以及电可调光学元件等领域。然而,传统的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通常存在着诸多缺陷,比如单调的颜色变化、较长的响应时间、复杂的器件结构和较差的循环寿命等,这限制了它们在更广泛领域应用中的发展。
    图1. 基于不同类型光学谐振腔的共振腔增强型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及其新兴应用
  光学谐振腔在现代光子学中发挥着无处不在的作用,它们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提供强大的光学约束和巨大的光-物质相互作用。近年来,多种类型的光学谐振腔,包括等离子体腔、米氏谐振腔、法布里-珀罗腔、光子晶体腔和混合腔,被引入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中以解决传统材料及器件的固有难题。它们可以在超薄的电致变色层中产生强烈的电磁近场增强,可以将电致变色材料在电致变色过程中微小的光学常数变化转化为高对比度的颜色变化,以此实现电致变色材料及器件的多色甚至全色调谐。然而,随着多彩电致变色技术的快速发展,仍然缺乏对这些新兴的共振腔增强的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的全面概述。因此,在这篇综述中,研究者重点介绍了基于不同类型光学谐振腔的多色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的最新进展及其先进和新兴的应用(图1)。研究者还全面讨论和总结了光学谐振腔的原理、相关材料/器件以及多彩电致变色性能。最后,讨论了共振腔增强型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的挑战和前景。相信这篇综述有助于促进光物理学、电化学和材料科学之间的交流。
  该综述论文以Resonant-Cavity-Enhanced Electrochromic Materials and Devices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博士生陈健为该综述第一作者,赵志刚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对外合作项目以及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06:33 , Processed in 0.10110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