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题组]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雷晓光

  [复制链接]

32

主题

57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09:49: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雷晓光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药学院-天然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化学生物学与创新药物研究。200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2006年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有机合成化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生物有机化学博士后研究;2008-2013年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14年全职加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雷晓光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办公室:化学楼 A-509
实验室:化学楼 A-504, A-606
电话: +86-10-62760292

E-mail:xglei@pku.edu.cn
实验室主页: www.chem.pku.edu.cn/leigroup

教育背景:
2001-2006        美国波士顿大学        博士(有机合成化学)        导师:John Porco 教授
1997-2001        北京大学        理学学士(化学)        导师:王剑波 教授
工作背景:
2017-现在        北京大学 化学学院        新体制长聘正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4-2017        北京大学 化学学院        特聘研究员with tenure ,博士生导师
2013-2014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2008-2012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化学中心主任
2008-2013        天津大学 药学院        副教授, 教授
2006-200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后(生物有机化学)
合作导师:Samuel Danishefsky 教授
学术奖励:
•        
•        Tetrahedro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in Bioorgan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2017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6
•        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 by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CSJ), 2015
•         中国化学会-"维善天然产物合成奖",2015
•        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
•         Roche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14
•         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014
•        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
•        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3
•         国际化学生物学协会(ICBS)首届"Young Chemical Biologist Award",2013
•         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2013
•        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2013
•         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 2012
•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012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0
•         药明康德生命化学杰出科研奖, 2010
•         IUPAC Young Chemist Award, 2009
•         NESACS-JCF/GDCh Exchange Scholarship, 2005
•         Sugata Ray Memorial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Research at Boston University, 2005
研究领域:
化学生物学,天然产物合成,药物化学
研究方向:
小分子影响了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因此它们可以被认为是生物中心法则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可以是通过自然进化选择的天然产物,也可以是通过有机合成制造的药物分子和化学探针。我们课题组致力于应用新颖的活性小分子和化学手段去系统深入地研究重要生命过程,阐明生物信号传导通路中新的分子作用机制,去验证全新的药物靶点从而帮助解决重大医学难题。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利用化学遗传学手段研究与人类重大疾病(如:癌症,感染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的生物通路分子作用机制和调控方法;
2.        运用活性天然产物发现新的生物靶点和阐明新的生物作用机制;
3.        开发新一代高效的生物相容反应,并且将其应用在生物分子标记,追踪等化学生物学研究中;
4.        寻找和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利用药物化学手段设计并且合成相关小分子进行创新药物的研究。
代表性论文:
1.        Tan, D.; Li, Q.; Zhang, M.; Liu, C.; Ma, C.; Zhang, P.; Ding, Y.; Fan, S.; Tao, L.; Yang, B.; Li, X.; Ma, S.; Liu, J.; Feng, B.; Liu, X.; Wang, H.; He, S.; Gao, N.; Ye, K.; Dong, M.*; Lei, X.* "Trifunctional Cross-Linker for Mapp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and Comparing Protein Conformational States"eLife 2016; 5:e12509. (News story describing this work was highlighted by Nature Methods 2016, 13, 392-392).
2.        Li, C.; Jones, A.; Lei, X.* "Synthesis and Mode of Action of Oligomeric Sesquiterpene Lactones" Nat. Prod. Rep.2016, 33, 602-611. (Cover story)
3.        Liao, D.; Yang, S.; Wang, J.; Zhang, J. Hong, B.; Wu, F.; Lei, X.* "Total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Reassignment of Aspergillomarasmine A" Angew. Chem. Int. Ed.2016, 55, 4291-4295.
4.        Liu, W.; Li, H.; Cai, P.; Wang, Z.; Yu, Z-X.; Lei, X.* "Scalable Total Synthesis of Jungermannenones B and C"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3112-3116. (Highlighted by Synfacts 2016, 12, 0332).
5.        Li, D.; Li, C.; Li, L.; Chen. S.; Wang, L.; Li, Q.; Wang, X.; Lei, X.*; Shen, Z.* "Natural Product Kongensin A is a Non-Canonical HSP90 Inhibitor that Blocks RIP3-dependent Necroptosis"Cell Chem. Biol. 2016, 23, 257-266. (Featured article, and highlighted by Jacobsen et al. Cell Chem. Biol. 2016, 23, 205-207).
6.        Gao, L.; Han, J.; Lei, X.* "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es of Kuwanon X, Kuwanon Y and Kuwanol A"Org. Lett.2016, 18, 360-363.
7.        Yang, S.; Liao, D.; Tian, X.; Lei, X.* "Access to the 2H-tetrahydro-4, 6-dioxo-1, 2-oxazine Ring System from Nitrone via a Tandem Nucleophilic Addition and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 Org. Lett. 2016, 18, 376-379.
8.        Hong, B.; Li, C.; Wang, Z.; Chen, J.; Li, H.*; Lei, X.* "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Incarviatone A"J. Am. Chem. Soc. 2015, 137, 11946-11949. (News story describing this work was highlighted by Chem. & Eng. News2015, 93, 35 and Synfacts 2015, 11, 1231).
9.        Ren, R.; Zhou, X.; He, Y.; Ke, M.; Wu, J.; Liu, X.; Yan, C.; Wu, Y.; Gong, X.; Lei, X.; Yan, S. F.; Radhakrishnan, A.; Yan, N.* "Crystal structure of a mycobacterial Insig homolog provides insight into how these sensors monitor sterol levels"Science 2015, 349, 187-191.
10.        Zhang, X.; Dong, T.; Li, Q.; Liu, X.; Li, L.; Chen, S.; Lei, X.* "Second-Generation TQ-Ligation for Cell Organelle Imaging" ACS Chem. Biol.2015, 10, 1676-1683.
11.        Dong, T.; Li, C.; Wang, X.; Dian, L.; Zhang, X.; Chen, X.; Li, L.; Cao, R.; Huang, N.; He, S. *; Lei, X.* "Ainsliadimer A selectively inhibits IKKα/β by covalently binding a conserved cysteine" Nature Commun. 2015, 6, 6522. (News story describing this work was highlighted inChem. & Eng. News 2015, 15, 39).
12.        Hong, B.; Li, H.; Wu, J.; Zhang, J. Lei, X.* "Total Syntheses of (-)-Huperzine Q and (+)-Lycopladines B and C"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011-1015. (Highlighted by Synfacts 2015, 11, 0112)
13.        Li, C.; Dong, T.; Li, Q.; Lei, X.* "Probing the Anti-cancer Mechanism of (-)-Ainsliatrimer A through Diverted Total Synthesis and Bioorthogonal Ligation" Angew. Chem. Int. Ed.2014, 53, 12111-12115
14.        Zhang, J.; Wu, J.; Hong, B.; Ai, W.; Wang, X.; Li, H.; Lei, X.* "Diversity-oriented synthesis of Lycopodium alkaloids inspired by the hidden functional group pairing pattern" Nature Commun. 2014, 5, 4614
15.        Han, J.; Li, X.; Guan, Y.; Zhao, W.; Wullf, W. D.*; Lei, X.* "Enantioselective Biomimetic Total Syntheses of Kuwanons I and J and Brosimones A and B"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9257-9261
16.        Li, Q.; Dong, T.; Liu, X.; Lei, X.* "A Bioorthogonal Ligation Enabled by Click Cycloaddition of o-Quinolinone Quinone Methide and Vinyl Thioether" J. Am. Chem. Soc. 2013, 135, 4996-4999. (News story describing this work was highlighted in Chem. & Eng. News2013, 14, 37).
17.        Li, C.; Dong, T.; Dian, L.; Zhang, W.; Lei, X.* "Biomimetic Syntheses and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the Apoptosis-Inducing Sesquiterpenoid Trimers: (-)-Ainsliatrimers A and B" Chem. Sci. 2013, 4, 1163-1167.
18.        Wang, G.;* Wang, X.; Yu, H.; Wei, S.; Williams, N.; Holmes, D. L.; Halfmann, R.; Naidoo, J.; Wang, L.; Li, L.; Chen, S.; Harran, P.; Lei, X.*; Wang, X.* "Small Molecule Activation of the TRAIL Receptor DR5 in Human Cancer Cells"Nat. Chem. Biol.2013, 2, 84-90. (News stories describing this work were highlighted in Chem. & Eng. News2013, 2, 37; Nature Asia2012, December 24).
19.        Li, C.; Dian, L.; Zhang, W.; Lei, X.* "Biomimetic Syntheses of (-)-Gochnatiolides A-C and (-)-Ainsliadimer B" J. Am. Chem. Soc. 2012, 134, 12414-12417.
20.        Sun, L.; Wang, H.; Wang, Z.; He, S.; Chen, S.; Liao, D.; Wang, L.; Yan, J.; Liu, W.; Lei, X.*; Wang, X.* "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 Mediates Necrosis Signaling Downstream of RIP3 Kinase" Cell2012, 148, 213-227. (News stories describing this work were highlighted in Chem. & Eng. News2012, 5, 40; Nature China2012, February 1; Asian Scientist2012, January31; and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12, Feb. 8).
21.        Li, H.; Wang, X.; Lei, X.* "Total Syntheses of Lycopodium Alkaloids (+)-Fawcettimine, (+)-Fawcettidine and (-)-8-Deoxyserratinine"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491-495; Angew. Chem. 2012, 124, 506-510.
22.        Liao, D.; Li, H.; Lei, X.*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ortho-Quinone Methide: Application to the Biomimetic Syntheses of (±)-Schefflone and Tocopherol Trimers" Org. Lett.2012, 14, 18-21.
23.        Li, C.; Yu, X.; Lei, X.* "A Biomimetic Total Synthesis of (+)-Ainsliadimer A" Org. Lett. 2010, 12, 4284-4287.
24.        Gong, Y.; Wang, X.; Wang, J.; Yang, Z.; Li, S.; Yang, J.; Liu, L.; Lei, X.*; Shao, F. * "Chemical Probing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Signaling Mechanism of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Cell Res. 2010, 20, 1289-1305.
25.        Han,Z.; Niu, T.; Chang, J.; Lei, X.; Zhao, M.; Wang, Q.; Cheng, W.; Wang, J.; Feng, Y.; Chai, J.*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FTO protein reveals basis for its substrate specificity" Nature2010, 464, 1205-1209.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64

帖子

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8
沙发
发表于 2018-5-13 10:20:07 | 只看该作者

报 告 人:雷晓光  教授

人: 高锦明  教授

报告题目:Complex Natural Product as a Driving Force for Discoveries in Organic Synthesis, Chemical Biology, and Drug Development

报告时间:5月14日 (周一) 下午3:30

报告地点:西北农大化学与药学院食品大楼A210报告厅


报告人简历:



​      雷晓光教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药学院-天然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化学生物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200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2006年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有机合成化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生物有机化学博士后研究;

2008-2013年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14年全职加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在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活性小分子探针导向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研究中新的药物靶点发现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目前以通讯作者形式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包括:Cell,eLife, Nat.Chem.Biol.,Nat.Commun.,JACS,ACIE等,并申请了和创新药物相关的中国、国际发明专利10项,目前已有两个抗肿瘤、抗生素候选药物正在做临床前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技部973、863首席科学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荣获了Tetrahedro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Swiss Chemical Society Lectureship Award,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 ICBS Young Chemical Biologist Award,中国化学会-维善天然产物合成奖、青年化学奖,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等18项国内外学术奖励;目前担任BMC杂志执行主编。

         

陕西省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与药学院

        2018年5月1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55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板凳
发表于 2020-4-23 17:25:47 | 只看该作者
细胞死亡是最重要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之一。目前我们所认知的细胞死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细胞坏死(necrosis)和细胞凋亡(apoptosis)。长期以来,细胞坏死被认为是不被调控的,然而近些年研究表明某些细胞坏死也是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受到基因严格调控。细胞坏死参与很多重要的生理过程中,并与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肿瘤、急性胰腺炎、缺血性心脑管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因此,深入研究细胞坏死的分子机制和与之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然而,由于许多和细胞死亡相关的调控基因都存在“致命性”,而且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非常复杂,目前经典生物学研究方法遇到了很大瓶颈。因此,开发出通过运用小分子探针,且具有高效、可视、可控、和定量化的化学方法来研究细胞死亡的生物作用机制和调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雷晓光课题组在过去的10多年内一直致力于利用化学生物学方法,特别是利用正向化学遗传学方法,与生物学家合作,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开展机理性研究。通过利用不同类型的小分子探针,包括天然产物探针,揭示程序性细胞死亡信号转导通路中未知的调控蛋白和分子作用机制。同时,该课题组还进一步针对与非正常细胞死亡密切相关的人类重大疾病,如:癌症、炎症等,开展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研究。这一系列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帮助发现和阐明了多个全新的生物机制,从而推动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开发出对于疾病治疗具有良好前景的多个候选药物分子。相关研究工作陆续发表在:Cell 2012, 148, 213−227; J. Am. Chem. Soc. 2012, 134, 12414−1241; Nat. Chem. Biol. 2013, 9, 84−89; Chem. Sci. 2013, 4, 1163−1167; J. Am. Chem. Soc. 2013, 135, 4996−4999;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2111−12115; Nat. Commun. 2015, 6, 6522; Cell Chem. Biol. 2016, 23, 257−266; J. Med. Chem. 2017, 60, 972-986; J. Nat. Prod. 2018, 81, 298-306;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4115-4120.
      基于在程序性细胞死亡化学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工作,雷晓光课题组应邀以“Dissect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 with Small Molecules”为题在美国化学会的《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综述,详细总结了该系列研究工作(Acc. Chem. Res. 2020, DOI: 10.1021/acs.accounts.9b00600)。
       雷晓光课题组博士生白英杰为此综述的第一作者,林晓骏博士为第二作者,雷晓光教授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以及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9b006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139

帖子

2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0
地板
发表于 2020-11-10 10:46:48 | 只看该作者
众所周知,结构多样的多环天然产物,是人类医药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开展机理导向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分子。他们复杂多变的结构,不断挑战着合成化学家发展新颖高效的合成方法以完成对这些多环天然产物的快速构建。
        雷晓光课题组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具有新颖生物活性的复杂多环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并以全合成为基础进一步阐释他们的生物作用机制,和探索天然药物开发。近年来,他们发展和利用了诸多新颖的合成策略,完成了一系列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1)利用多步C-H键活化策略完成了活性天然产物 (−)-incarviatone A的首次全合成,抗结核天然产物chrysomycin A, polycarcin V,gilvocarcin V及其类似物的高效全合成;2)运用自由基转化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完成了多个香茶菜属(Isodon)四环二萜及其类似物的不对称全合成,并首次揭示了光引发的自由基重排反应可能参与了相关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规模化合成、无保护基法在合成中得以体现,后续化学生物学研究助力具有细胞保护活性、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功能天然产物的发现;3)首次提出并利用“Functional Group Pairing Pattern Recognition (FGPPR)”即“官能团配对特征识别”策略完成了一系列活性石松(Lycopodium)生物碱及其类似物的快速合成。这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深入的研究工作为后继化学生物学生物机制阐明和开发对于人类重大疾病治疗具有良好前景的候选药物分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研究工作陆续发表在:Nat. Commun. 2014, 5, 4614; J. Am. Chem. Soc. 2015, 137, 11946;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3112; Chem 2019, 5, 1671;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0879; J. Org. Chem. 2019, 84, 8766; J. Am. Chem. Soc. 2020, 142, 2238; ACS Cent. Sci. 2020, 6, 928; Org. Lett. 2020, 22, 7991.
高效合成活性多环天然产物的新策略
近年来雷晓光课题组完成的部分复杂多环活性天然产物高效全合成
      基于在复杂多环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的深入研究工作,雷晓光课题组应邀以“New Strategies in the Efficient Total Syntheses of Polycyclic Natural Products”为题在美国化学会的《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综述,详细总结了该系列研究工作(Acc. Chem. Res. 2020, DOI: 10.1021/acs.accounts.0c00531),并收录在该杂志 “Total Synthesis of Natural Products” 特刊中。这是雷晓光课题组在2020年所发表的第二篇《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综述,之前的文章(Acc. Chem. Res. 2020, 53, 1034-1045)总结了其在化学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雷晓光课题组已经毕业的刘伟龙博士、洪本科博士和目前博士生王进为此综述的共同第一作者,雷晓光教授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以及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0c005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132

帖子

1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8
5#
发表于 2022-10-8 18:31:27 | 只看该作者
近日,经评委会评审,2022年第四届MDPI屠呦呦奖(Tu Youyou Award)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雷晓光教授因在天然产物全合成、生物合成与创新药物发现等研究领域中做出的重大科学突破和贡献获此殊荣。雷晓光教授是该奖项自2016年设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获奖人,也是历届四位得主中最年轻的学者。
雷晓光,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研究,专注于复杂天然产物的功能导向合成,并系统地利用生物活性小分子(天然产物或非天然化合物)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阐明重要生物学途径的分子机制,并为重大人类疾病(如癌症和传染病)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此外,他一直在探索植物来源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并开发有效的化学酶方法来高效合成这些复杂的分子。迄今为止,雷晓光教授在天然产物合成,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发现等各个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他对化学生物学领域分子细节和机制的研究对分子医学具有潜在重大影响。
MDPI屠呦呦奖(Tu Youyou Award)介绍: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Open Access出版公司于2009年在Molecules期刊出版了纪念屠呦呦80大寿的青蒿素特刊。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经屠呦呦教授授权,MDPI屠呦呦奖(Tu Youyou Award)由MDPI出版公司设立并颁发,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在天然产物与创新药物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研究人员。往届获奖者分别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Kenneth A. Jacobson资深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Barry Potter教授以及意大利拉奎拉大学Mauro Maccarrone教授。
TuYouYou Award (tuyouyouprize.or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255

帖子

5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0
6#
发表于 2022-12-7 18:56:07 | 只看该作者
日前,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化学学院雷晓光教授科研成果“功能导向天然产物合成”获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信息:
         获奖项目:功能导向天然产物合成
        第一完成人:雷晓光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天然产物一直以来是创新药物开发的重要源泉,也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工具分子。以青蒿素为代表的天然产物药物开发已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屠呦呦先生因此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雷晓光教授项目组以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和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为目标,通过创新化学合成策略与方法,发掘和利用其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在功能导向的天然产物研究中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鉴定了首个单功能分子间D-A反应酶,解析了其催化机制,建立了D-A类型天然产物的高效化学-酶法合成路线;(2)实现了香茶菜属二萜类天然产物的高效集体全合成,首次揭示了其生物合成途径中可能存在光引发的[3.2.1]桥环骨架自由基重排反应;(3)提出连续碳-氢键活化策略并实现了复杂天然产物(-)-incarviatone A的首次不对称全合成;(4)结合后期官能团化策略实现了一类具有抗多药耐药结核杆菌活性的糖苷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高效克级全合成,为新颖肺结核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项目组紧密结合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与新药开发实际需求,在化学与生物、医学、新药开发等交叉研究领域做出了引领性的科学发现。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Chem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并且获得了多项创新药物发明专利授权,推动了多个天然药物的后期临床前开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237

帖子

3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2
7#
发表于 2023-3-13 08:47:18 | 只看该作者
2月17日,北京大学与浙江星浩澎博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浩澎博公司”)“新药专利转让签约仪式”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集贤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副部长邱建国,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陈兴,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高宁,项目负责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雷晓光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吴虹教授及团队成员,星浩澎博公司董事长、复星医药全球研发中心联席CSO刘宁姝博士、星浩澎博公司总经理李振虎博士等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
  邱建国副部长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断建章立制优化服务,努力提升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高质量校企合作,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与转化,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陈兴教授表示,对于做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产业化方向推进,是件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希望与企业继续推进更广泛的合作。
  吴虹教授对项目的合作过程进行了简单回顾,指出此次合作的促成离不开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北京大学与启东市政府创新基金的支持,以及两个课题组与企业保持长期良好沟通,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为中国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雷晓光教授指出,只有基础研究方面的积淀和突破以及优良的校企合作,才能不断催生出新的科研成果,希望从实验室诞生出真正原创的药物,为广大病患带来福音。
  刘宁姝博士表示,星浩澎博公司是一家聚焦于设计创新功能分子治疗代谢和免疫相关的组织器官疾病的公司,汇集了具有创新思维和专业的团队及平台,是复星医药集团在全球创新药领域的最新布局。在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线建设的同时,公司与具有国际高水准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院校的合作是其重要模式之一,这次与北大的合作将进一推进公司的first-in-class的创新研发管线。
  器官纤维化病变主要是由于细胞外基质过度积累造成的组织结构畸变和正常功能受损,全球三分之一的疾病死亡和器官纤维化及其关联性疾病相关。但目前针对纤维化疾病的临床治疗手段很少,且疗效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发现新的器官纤维化有效治疗靶点并设计和开发新的纤维化治疗药物。北京大学雷晓光教授和吴虹教授课题组经过多年深入科研合作,发现了一类关键的调控蛋白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的活化,是纤维化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进一步通过理性设计、化学合成、药学评价等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开发出一种针对该药物靶标具有高成药性的小分子抑制剂,并且在多种纤维化疾病,特别是肺纤维化疾病动物模型评价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用于治疗相关纤维化疾病的“first-in-class”源头创新药物。
  根据协议,北京大学将纤维化疾病治疗相关的小分子抑制剂专利(申请)转让给星浩澎博公司,包括入门费、里程碑支付和销售额提成。目前双方已开始积极推进相关候选药物的多项临床前研究、以及后续药物临床研究的准备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15:58 , Processed in 0.11043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