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题组]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严纯华

[复制链接]

126

主题

132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2 16:25: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严纯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稀土与无机功能材料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8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并留校工作。其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及稀土分离流程的最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他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稀土纳米晶发光、催化等基本性质,开展了稀土纳米晶材料的生物影像和生物催化技术研究。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七次、二等奖两次;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等多项科技奖励;2018年获评“最美科技工作者”,并于同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

严纯华无机化学,博士,长江特聘教授
电话:62754179
传真:62754179
电子信箱:yan@pku.edu.cn
课题组网址:www.chem.pku.edu.cn/resim/
主讲课程:研究生课程:现代化学进展、高等无机化学讨论

学士(1982)、硕士(1985)、博士(1988),北京大学; 讲师(1988-1989)、副教授(1989-1991)、教授(1991迄今),北京大学化学院;英国皇家学会高级访问学者(1992);日本学术振兴会访问教授(1993);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访问研究员(1996);现任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稀土生物无机和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主任;

研究组主要成员:
副教授:廖春生、孙聆东、张亚文、王哲明
博士后:苏慧兰、何成、高恩庆、徐刚、魏柳荷

研究领域和兴趣:
在稀土分离方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化学制备方法,控制体系的结构和微结构、尺寸及其分布、形态和形貌,以及界面和表面,以期达到探索和提高稀土功能材料性质的目的。具体研究领域为:
(1) 高纯稀土化合物分离及其工艺设计、控制;
(2) 功能稀土配合物的组装、结构与性质;
(3) 稀土复合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质。


代表性论文和专著:
J. Zhang, L. D. Sun, C. S. Liao, C. H. Yan*, “A simple route towards tubular ZnO”, Chem Commun., 3, 262-263 (2002).
Z. G. Wei, L. D. Sun, C. S. Liao, C. H. Y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color purity improvement in nanosized YBO3:Eu”, Appl. Phys. Lett. 80, 1447 (2002).
J. Zhang, L. D. Sun, H. Y. Pan, C. S. Liao, C. H. Yan<*, “ZnO nanowires fabricated by a convenient route”, New J. Chem., 26(1), 33 (2002).
E. Q. Gao, Z. M. Wang, C. S. Liao, and C. H. Yan*,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metal-organic polycatenane and topologic isomerism", New J. Chem., 26(9), 1096-1098, (2002).
X. H. Li, Y. H. Huang, Z. M. Wang, and C. H. Yan*, "Tuning between negative and positive magnetoresistance in (La0.7Sr0.3MnO3)1- x(La1.85Sr0.15CuO4)x composites", Appl. Phys. Lett., 81(2), 307-309, (2002).
Y. H. Huang, C. H. Yan*, F. Luo, W. Song, Z. M. Wang, C. S. Liao, "Large enhancement in room-temperature magnetoresistance and dramatic decrease in resistivity in La0.7Ca0.3MnO3/Ag composites", Appl. Phys. Lett., 81(1), 76-78, (2002).
Y. H. Huang, C. S. Liao, Z. M. Wang, X. H. Li, C. H. Yan*, J. R. Sun, and B. G. Shen, "Large doping effects arising from Sc on magnetic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La0.7Ca0.3Mn1-xScxO3", Phys. Rew. B, 65, 184423-8, (2002).
G. Xu, Y. W. Zhang, C. S. Liao, and C. H. Ya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Weakly-agglomerated Scandia Stabilized Zirconia Nanocrystalline", J. Am. Ceram. Soc., 85(4), 995-997, (2002).
B. Zhou, Y. W. Zhang, C. S. Liao, F. X. Cheng, and C. H. Yan*, L. Y. Chen, and S. Y. W., "Enhanced magneto-optical Kerr effects and decreased Curie temperature in Co-Mn ferrite thin films", Appl. Phys. Lett., 79(12), 1849-1851, (2001).
Y. W. Zhang, Y. Yang, S. Jin, S. J. Tian, G. B. Li, J. T. Jia, C. S. Liao, and C. H. Yan*, "Sol-gel Fabrication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of Nanocrystalline (RE2O3)0.08(ZrO2)0.92 (RE=Sc, Y) Thin Films", Chem. Mater., 13(2), 372-378, (2001).
B. G. Zhang, H. Mo, C. Y. Duan, C. He, Q. J. Meng, Z. M. Wang, C. H. Yan, "Novel highly symmetrical cube-shaped cation with 16-nitrogen donors", Chem. Comm., 24, 2652-2653, (2001).
C. J. Fang, C. Y. Duan, D. Guo, C. He, Q. J. Meng, Z. M. Wang, C. H. Yan, "Self-assembly of a chloro-bridged helical coordination polymer achieved from a ferrocenyl-containing double-helicate", Chem. Comm., 24, 2540-2541, (2001).
Q. L. Chu, Z. M. Wang, Q. C. Huang, C. H. Yan, and S. Z. Zhu, "Fluorine-Containing Donor-Acceptor Complex: Infinite Chain Formed by Oxygen···Iodine Interaction", J. Am. Chem. Soc., 123(44), 11069-11070, (2001).
Y. W. Zhang, S. Jin, Y. Yang, G. B. Li, S. J. Tian, J. T. Jia, C. S. Liao, C. H. Ya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nhancement in Nanocrystalline (Sc2O3)0.08(ZrO2)0.92 Thin Films",15. Appl. Phys. Lett., 77(22), 3409-3411, (2000).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48

帖子

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8
沙发
发表于 2019-10-19 16:58:42 | 只看该作者
纳米催化剂稳定的活性位点的构建非常重要,但在非均相催化中是一个挑战。近日,山东大学贾春江,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司锐,北京大学严纯华等通过在空气中800°C煅烧烧结的铜-二氧化铈催化剂,构造了稳定的配位不饱和的原子分散的铜物质。
实验发现,该烧结的Cu-CeO2催化剂具有非常高的CO氧化活性,在120°C下的CO消耗率为6,100 umolCO·gCu-1·s-1,至少是其它报道的铜催化剂的20倍。另外,在苛刻的循环反应条件下,优异的长期稳定性也保持不变。通过全面的结构表征和机理研究,作者确定了具有不饱和配位的Cu1O3形式的铜原子是唯一的活性位点,在该位点上CO和O2分子均被活化,从而诱导了非常低Cu负载量(1wt%)下高的CO氧化活性。


Wen-ZhuYu, Rui Si,* Chun-Jiang Jia,* Chun-Hua Yan*, et al. Construction of active site in a sintered copper-ceria nanorodcatalyst. J. Am. Chem. Soc., 2019
DOI: 10.1021/jacs.9b0541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05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25

帖子

1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1
板凳
发表于 2020-3-8 17:18:22 | 只看该作者
2020年2月2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北京大学工学院周欢萍课题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严纯华/孙聆东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阐明铕离子对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的机理”入选。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广受关注的新一代光伏技术,而其工作稳定性是目前产业化的主要障碍。传统研究主要通过组分优化、封装,界面改性和紫外光过滤可以有效的抑制如氧气、水分和UV光等因素导致的性能下降,从而提升器件的稳定性。然而要进一步提高器件的寿命,需要发展一种长期有效的方法以抑制使役过程中材料的本征缺陷。为提高本征稳定性,课题组及其合作者提出,通过在钙钛矿活性层中引入铕离子对(Eu3+/Eu2+)作为“氧化还原梭”,同时消除Pb0和I0缺陷,进而大幅提升器件使用寿命。有趣的是,该离子对在器件使用过程中没有明显消耗,对应的器件的最高效率最高达到了21.52%(认证值为20.52%),并且没有明显的迟滞现象。同时,引入铕离子对的薄膜器件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在连续太阳光照或85°C加热1000小时后,器件仍可分别保持原有效率的91%和89%;在最大功率点连续工作500小时后保持原有效率的91%。该方法解决了铅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限制其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的本质性因素,可以推广至其他的钙钛矿光电器件,对于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无机半导体器件也具有参考意义。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9年1月18日Science[363(6424):265—270]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主题

95

帖子

10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7
地板
发表于 2020-3-30 14:31:31 | 只看该作者
2020年2月2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兰州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严纯华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教授陈发虎院士和兰州大学副教授张东菊等研究组的两项成果分别入选。周欢萍、严纯华研究组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创造性引入铕离子对,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循环消除了铅卤钙钛矿中的本质性缺陷,大幅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14:12 , Processed in 0.088199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