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2|回复: 4

[专家学者]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闫寿科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232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1
发表于 2017-3-14 10: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闫寿科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论文奖获得者(2007年)。1988至1997年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6至2001年在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化工系担任固定研究人员;2001年被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任研究员;2008年10月至今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闫寿科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职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电话:010-64455928
Email:skyan@mail.buct.edu.cn

教育背景
1985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6年8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8年7月至1993年9月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实验室从事聚苯乙烯改性研究
1994年3月至1996年7月德国多特蒙德大学从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
1996年10月至2001年12月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化工系从事聚合物结构性能研究
2001年9月至2008年9月中国科学院化学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聚合物结构性能研究
2008年10月至今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聚合物结构性能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
均聚物、共聚物以及共混高分子材料的熔体结晶行为、表面诱导的聚合物结晶行为、取向诱导的聚合物结晶行为以及聚合物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主要研究成果
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4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获得者
200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7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论文奖
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代表性论文:
1.        Sun, X.; Chen, Z.; Wang, F.; Yan, S.; Takahashi, I. Macromolecules, 46 (4), 1573–1581 (2013).
2.        Sun, X.; Tokuda, A.; Oji, Y.; Nakatani, T.; Tsuji, H.; Ozaki, Y.; Yan, S. Takahashi, I. Macromolecules, 45 (5), 2485–2493 (2012).
3.        Li, H.; Yan, S. Macromolecules, 44, 417–428 (2011).
4.        Fu, W.; He, C.; Jiang, S.; Chen, Z.; Zhang, J.; Li, Z.; Yan, S.; Zhang, R. Macromolecules, 44, 203–207 (2011).
5.        Zhang, J.; Duan, Y.; Yan, S.; Yang, C.; Takahashi, I.; Ozaki, Y. Macromolecules, 43, 5315–5322 (2010).
6.        Ren, Z.; Xie, P.; Jiang, S.; Yan, S.; Zhang, R. Macromolecules, 43, 2130–2136 (2010).
7.        Jiang, S.; Li, H.; De Rosa, C.; Auriemma, F.; Yan, S. Macromolecules, 43, 1449–1454 (2010).
8.        Chang, H.;  Zhang, J.; Li, L.; Wang, Z.; Yang, C.; Takahashi, I.; Ozaki Y.; Yan, S. Macromolecules, 43, 362–366 (2010).
9.        Sun, X.; Li, H.; Zhang, X. ; Wang, D.; Schultz, J. M.; Yan, S. Macromolecules, 43, 561–564 (2010).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4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18-12-17 16: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闫寿科

闫寿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9

帖子

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7
发表于 2019-1-14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化工大学闫寿科教授和任忠杰副教授团队综述:全有机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的机理及TADF材料的研究进展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闫寿科教授和任忠杰副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Reviews Materials》(IF: 51.9)上发表了题为“All-organic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materials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的综述文章,系统阐述并归纳了全有机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的机理及TADF材料的研究进展。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材料学院博士生刘玉超、李晨森,通讯作者为闫寿科教授、任忠杰副教授以及英国杜伦大学Martin R. Bryce教授

TADF材料

TADF材料
图1. (a)典型的OLED器件结构。(b) TADF-OLED中的电致发光机理。(c)TADF-OLED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的发展历程。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新一代显示和照明技术而被广泛研究。第一代OLED器件是基于荧光材料,只能利用25%单重态激子,这就造成了器件工作过程中量子效率的极大损失。第二代OLED器件是基于磷光材料,尽管有机金属磷光材料可以通过重原子效应来增大自旋-轨道耦合,综合利用25%单重态和75%三重态激子,但贵重金属的使用和器件的不稳定性仍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商业化。 2009年,热激发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TADF)材料开始应用于OLED。TADF材料可以通过反向系间穿越综合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子,理论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00%,因此,它是有前途的下一代OLED材料。该综述首先介绍TADF的机理,表明三线态-单线态带隙差,自旋-轨道耦合强度,分子的刚性以及光电稳定性等都对TADF材料的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见图1)。另外,该综述从TADF有机小分子材料、树枝状大分子材料以及聚合物材料等出发,全面介绍了目前高效TADF材料的合成策略和器件设计思路。通过合理的给受体单元的选择和设计,连接单元的引入以及扭转角的控制,TADF分子的光物理特征和发光效率可以被有效的调节。最后,对纯有机TADF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9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发表于 2019-5-21 08: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题目:聚合物取向薄膜的制备与结构自修复
报 告 人:闫寿科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地点:吉林大学无机超分子楼圆形报告厅一楼
报告时间:2019年5月6日(星期一)下午3:00


报告人简介:
闫寿科,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论文奖获得者(2007年)。1988至1997年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6至2001年在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化工系担任固定研究人员;2001年被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任研究员;2008年10月至今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从事聚合物的形态结构、性能及结构-性能相关性研究工作。已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和Macromolecules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担任日本Kwansei - Gakuin大学、济南大学客座教授,复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并担任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s和《功能高分子学报》杂志副主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211

帖子

2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3
发表于 2020-1-24 10: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化工大学闫寿科和德国弗赖堡大学Gunter Reiter通过熔融拉伸法制备了高度取向聚乙烯(PE)超薄膜,对其退火重结晶进行了研究。光学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大量由有序片晶组成的无规取向的不对称叶状晶体结构。掠入射X射线衍射证明无规取向的不对称叶片状晶体的某些区域由轻微倾斜的规整平躺片晶组成,而某些区域则是由取向程度较低的侧立片晶组成。这两中截然不同的区域均与各向同性熔体结晶产生的球晶结构明显不同。随退火温度或退火时间的增加,薄膜的形态结构从叶片状晶体演变为球晶结构。这种形态结构演变所需的退火时间比最长的本体弛豫时间长约四个数量级。由于只有处于平衡状态的各向同性熔体结晶产生球晶结构,说明熔体拉伸制备的PE超薄膜中的取向链具有长期记忆。基于PE膜的形态和松弛动力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底的性质和膜的厚度,总结了PE链与基底相互作用以及薄膜空间受限作用对叶片状晶体结构形成的影响。这些结果可能为理解加工过程导致的取向聚合物链的缓慢松弛和重组过程提供新思路。该成果以题为“Formation of Asymmetric Leaf-Shaped Crystals in Ultrathin Films of Oriented Polyethylene Molecules Resulting from High-Temperature Relax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Macromolecules上。

不对称叶状晶体

不对称叶状晶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10:24 , Processed in 0.10074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