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0|回复: 6

[专家学者]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杨万泰教授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232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1
发表于 2017-3-14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万泰,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10月出生于河北成安,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杨万泰院士在有机材料表面改性新反应/技术、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非均相聚合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并进入工业应用。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迄今发表SCI论文550多篇,出版著作6部,申请发明专利70多项(已授权40多项)。担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Biomacromolecules》、《高分子学报》、《中国化学快报》等期刊编委。


教育背景
1982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
1985年3月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阴离子活性聚合的研究;

杨万泰

杨万泰

工作经历
1993年8月至1996年8月在瑞典主要从事有机材料的表面光接枝改性研究,
1996年4月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
1996年9月回国在北京化工大学从事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光聚合及可控性表面接枝聚合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
高分子材料合成、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光聚合及可控性表面接枝聚合、聚合物表面改性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开发、梯度引发自由基聚合、光引发乳液聚合

主要研究成果
1993年6月被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9年荣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
1999年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1年授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4年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获批准。
目前已发表论文16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20项( 五项已获得发明专利证书)。

代表性论文
1. Deng Jian-ping and Yang Wan-tai
Auto-Initiating Performance of Styrene on Surface Photografting Polymerization
Macromol. Rapid Communication 22(7), 535—538(2001)
2. Changmin Xing , Wantai Yang
A Novel, Facile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Uniform, Reactive Maleic Anhydrid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Micro- and Nanospheres
Macroma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 25(17),1568 – 1574 (2004)
3. Peng Yang, Xiangfei Meng, ZhiyuanZhang, Benxin Jing, Jing Yuan,Wantai Yang*
Thickness Measurement of Nanoscale Polymer Layer on Polymer Substrates by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tical Chemistry 77(4),1068-1074(2005)
4.Yongxin Wang wantai Yang
MMA/DVB Emulsion Surface Graft Polymerization Initiated by UV Light
Langmuir 20(15),6225-6231,(2004)
5. Yongxin Wang, 1,2 Wenbin Zhong, 1,2 Nan Jiang,1,2 Wantai Yang*1,2
Direct Fabricating Monolayer Nanoparticles on Polymer Surface by UV Induced MMA/DVB Microemulsion Graft Polymerization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 26,82-87,(2005)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55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发表于 2018-5-1 09: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带电荷端基的偶氮羧酸嵌段聚合物具有特殊的热响应行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材料科学家们都忽略了聚合物的端基效应,比如天然橡胶因为端基的效应,相对于合成橡胶拥有更好的性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阴离子和不同金属对遥爪聚合物物理性质的影响被Teyssie和Jerome课题组发现。除了聚合物固体,这类端基效应在聚合物溶液领域也吸引了广泛的注意。比如,拥有不同端基的ABA型三嵌段共聚物具有不同的溶液-凝胶转换行为。

嵌段共聚物在不同pH水溶液中的热响应性质

嵌段共聚物在不同pH水溶液中的热响应性质

偶氮羧酸是一种特殊的功能基团,它集液晶的自组装特性与偶氮苯基团的光响应于一身,同时其聚合物可以在有机溶剂中可以自组装成液晶凝胶(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0, 20, 3610-3614),无论是均聚物还是嵌段共聚物都具有聚集诱导荧光增强的特性(Polymer, 2016, 97,533-542;Polymer Chemistry 2015, 6(2), 270-277)。近日,北京大学于海峰教授与北京化工大学的杨万泰院士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基于PNIPAm、含有羧基偶氮基团的双嵌段共聚物,由于含有带电荷的端基而具有的特殊的热响应行为。加热时,离子化的端基可以防止嵌段共聚物的相分离,导致浊点的消失。当胶束溶液在50℃下保存2h后,胶束溶液以带电荷端基稳定的大胶束为转化态,表现出从胶束到囊泡的形态转变。这种形态转变可归结于带电荷端基稳定和PNIPAm亲疏水平衡变化的共同作用结果。该成果以题为"Charged End-Group Terminated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b-poly(carboxylic azo) with Unusual Thermoresponsive Behaviors"发表在Macromolecules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1

帖子

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
发表于 2018-9-12 09: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5日,由天津大学材料学院举办的材料大师讲坛在北洋园校区大通活动中心b区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万泰为材料学院400余名师生作高分子化学领域几个重大问题研究及进展学术报告。大师讲坛前,天津大学校校长钟登华、副校长胡文平会见了杨万泰院士。

材料大师讲坛由胡校长主持。“高山仰止,汇大师之思想;达才成德,品科学之人生。”胡校长介绍了天津大学材料大师讲坛的开设宗旨和意义,并简要介绍杨院士科研方面的成就:“SCI收录论文500多篇,其自稳定沉淀聚合绿色新技术,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

大师讲坛上,杨院士从“本科、硕士求学阶段”、“留校成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出国提升并发表专利”、“回国组建课题组”到目前回忆高分子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四十年,他强调科研应该始终以问题为导向:把实际问题转换成化学问题,把性能问题转换为结构问题。并对在座的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不怕失败,失败更多,才能历练成精;二是科研要有格局有视野,做实验不能有污染;三是要潜心钻进教科书、专业书和文献当中,静心、耐心地发现真正科学难题,并持之以恒。”大师讲坛上,杨院士对现场同学提出的“C-H键活化如何负载金属?”和“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两个问题进行现场答疑。

大师讲坛上,主持人胡校长再次感谢杨院士精彩的报告,并解读“research”的涵义:科研需要不断地寻找问题,一遍一遍地解决问题。科研工作者要发现新知识,传播新知识。胡校长希望在座的材料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能从杨院士院士报告中获得启迪,不断发现,不断努力,勇担新使命,不负新时代。

杨万泰

杨万泰

大师讲坛最后,天津大学副校长胡文平为杨万泰院士赠送天津大学材料大师讲坛纪念奖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35

帖子

5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1
发表于 2018-11-22 13: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11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1568会议室举行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万泰院士工作室揭牌仪式暨兼职教授聘任仪式。校长游旭群、副校长杨祖培、人事处处长李磊、人事处副处长樊婧、学院党政领导、教师代表出席了此次聘任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杨祖培副校长主持。
      薛东介绍了杨万泰院士的教育工作经历、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学术成就等情况。李磊宣读了《陕西师范大学关于聘请杨万泰院士为兼职教授的决定》文件。游旭群校长代表学校为杨万泰院士工作室揭牌。
      杨万泰院士首先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对自己的信任与邀请。他讲到,经过这几天的接触,感受到学校老师和学生具有高的科研素养,科研平台与管理体制也是国内一流。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上,更加需要进一步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做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拓展师生学术视野,在新格局、新体制下,做出更多创新性成果。随后还表示自己将认真履行职责,尽己所能为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游旭群校长对杨万泰院士的加盟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欢迎。他谈到,初次见到杨万泰院士,通过杨院士的讲话,真实的感受到杨院士“人文底蕴,国家情怀,学界泰斗”。现阶段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杨院士的加盟无疑是雪中送炭,更快的提升了化学学科的发展,加速了学校“一头两翼”学科建设计划。他也希望杨院士的到来能够帮助陕西师范大学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促进国际化接轨,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学校会全力做好保障工作,为杨院士提供良好的科研、生活环境。

       杨万泰院士简介:杨万泰,高分子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现任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1985年于北京化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期间于1993-1996年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进修/学习获博士学位。1993年被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9年进入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作为负责人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017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杨万泰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化学的方法学研究。在表面改性领域,发展了一整套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新反应体系,可对聚烯烃等各种高分子进行多层次表面功能化。在聚合领域,建立了基于环状芳香频哪醇调节的有工业意义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可制备分子量可控水溶性聚合物和各种功能共聚物。在非均相聚合领域,建立了自稳定沉淀聚合绿色新技术,不仅可制备尺寸可控的微/纳粒子,还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多项专利成果已进入工业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94

帖子

11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4
发表于 2019-11-28 22: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万泰院士大师论坛报告:问题导向-高分子化学风雨四十年
讲座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丰盛堂芙兰讲学厅
时    间:2019年10月27日上午9:30
主讲 人:杨万泰院士
主持 人:陈永明教授


报告简介:高分子合成化学是高分子材料科学原始创新的源泉,杨万泰院士将回顾近四十年来来高分子合成化学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目前高分子合成化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勉励青年研究人员以科学问题为导向,解决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目前存在的科学问题。


报告人简介:杨万泰院士于1956年10月出生于河北成安,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杨万泰院士在有机材料表面改性新反应/技术、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非均相聚合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并进入工业应用。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迄今发表SCI论文550多篇,出版著作6部,申请发明专利70多项(已授权40多项)。担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Biomacromolecules》、《高分子学报》、《中国化学快报》等期刊编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38

帖子

20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9
发表于 2019-12-10 19: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1日,中国石油石化院举行“杨万泰院士工作室”揭牌仪式。这是中国石油在化工领域成立的首个院士工作室,是石化院科技研发模式的开创性举措。工作室将充分利用国内专业学科高端专家,聚焦系列化、高端功能化聚烯烃新材料的研究,推进产学研合作之路实现新发展。
当前,我国炼油产能过剩,炼油向化工转型升级是推动炼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石油化工业务中,合成树脂等化工产品的总产量约1000万吨/年,与竞争对手相比,在产品市场化、差异化、特色化方面存在差距。石化院通过引进一名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院士,打造高附加值合成树脂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开展烯烃的高值化转化成套技术开发,能够快速提升高附加值材料转化的速度,抢占国内烯烃基化工材料领域战略机遇。
清华大学杨万泰院士在自由基聚合、烯烃转化成树脂材料、表面改性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具有多项工业化成功案例和小试储备技术。通过建立中国石油化工领域首个院士工作室,打造创新联合体,组建联合攻关团队,从解决当前急需的材料入手,开发高端新产品,提高树脂材料成套技术开发的速度。
石化院是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决策支持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高层次炼化科技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正契合集团公司当前聚烯烃材料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和战略。工作室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石油在上中下游都有了院士资源支撑。石化院将结合创新团队建设,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院士工作室一流的保障,建立高端国际化的产学研用交流平台,引导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实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突破,形成集团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0

主题

392

帖子

5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4
发表于 2020-7-11 10: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多年系统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万泰院士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型非均相聚合方法——“自稳定沉淀聚合”技术. 与传统乳液/悬浮/分散聚合不同, 该聚合体系不使用任何稳定剂, 通过静态聚合及自成核-表面沉积增长过程, 形成由粒径均匀的聚合物粒子和分散介质构成的稳定胶体; 经简单的自沉降、过滤或离心分离, 即可得到纯净的聚合物产品, 分离出的上清液可用于下次聚合, 无后处理问题, 具有“绿色聚合工艺”优点. 该聚合新方法简单高效, 具有以下特点: (1) 所制备聚合产物形貌尺寸均匀可控; (2) 通过α-烯烃-马来酸酐交替共聚合, 提高烯烃单体自由基聚合的活性; (3) 特别是可用于混合烯烃单体聚合, 制备多元共聚物粒子, 为巨量烯烃资源的利用提供新途径.
       非均相聚合如烯烃配位淤浆聚合, 自由基乳液、悬浮和分散聚合等具有混合传热容易, 反应温度易控制, 聚合产物易分离等优点, 一直是最主要的聚合物工业生产技术. 配位淤浆聚合单体适用范围有限, 主要用于烯烃类单体聚合, 包括乙烯、丙烯以及α-单烯烃、二烯烃等. 对于自由基乳液、悬浮和分散聚合, 为防止产物粒子聚集沉降, 保持聚合过程的稳定性, 反应体系中需添加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乳化剂或分散剂). 表面活性剂的引入不仅影响产品的纯度和性能, 而且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上述非均相聚合的应用.
       与乳液和悬浮聚合不同, 沉淀聚合起始于均相溶液(单体或单体/溶剂), 无需添加任何稳定剂或分散剂,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聚合物链达到临界链长后从反应介质中析出-聚集-沉淀, 根据聚合产物的形貌, 沉淀聚合又可称为粉末或颗粒聚合. 由于可以高收率地制备纯净的聚合产品, 沉淀聚合受到了广泛关注, 但常规沉淀聚合所制备聚合产物的形貌通常不规则, 尺寸分布较宽. Stöver课题组在沉淀聚合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1993年他们报道了乙腈中沉淀聚合制备单分散聚二乙烯基苯(PDVB)微球, 并提出瞬态表面凝胶层(transient surface gel layer)机理来解释微球形成、稳定及增长过程, 双官能度单体的存在、合适的反应介质以及适度的摇晃是高交联度单分散微球形成的关键.
       为进一步扩大沉淀聚合适用范围, 制备具有不同组成和结构的聚合产品, 相继开发了蒸馏沉淀聚合、回流沉淀聚合和溶剂热沉淀聚合等新方法. 上述聚合方法在制备不同交联程度和尺寸的聚合物微球方面表现出色, 已成为功能性微球设计制备的强大工具, 但由于其反应装置特殊, 过程繁琐, 仅适合实验室小规模制备,不适用于聚合物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特别是基于大宗石化烯烃单体的工业化生产.
       目前, 全球石化行业乙烯年产量超过1.8亿吨, 副产5000万吨以上的C4、C5及C9馏分, 其中含有大量烯烃单体. 乙烯和α-烯烃主要通过配位聚合的方式合成聚烯烃产品, 但由于非极性和惰性特点, 常规聚烯烃很难染色且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较差, 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 通过极性单体共聚的方式可显著改善聚烯烃材料的性能, 但极性单体与C3及以上烯烃单体的配位共聚合存在一定的困难, 合成含有极性基团的聚烯烃产品依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万泰院士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聚合物合成化学与工艺的方法学研究,在这里他们就自稳定沉淀聚合的原理、方法及应用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此外, 由于成分复杂(聚合活性差异大), 分离成本高、难度大, 混合烯烃馏分利用效率通常较低, 除少量用于石油树脂制备外, 大部分用作低值燃料直接烧掉, 亟需开发一种能将这些巨量混合烯烃馏分转变为高/有值聚合物的新聚合工艺. 由于烯丙基单体的自阻聚作用, C3及以上单烯烃单体的自由基均聚合活性很低, 但极易与马来酸酐及其衍生物进行自由基共聚, 得到酸酐功能化聚烯烃产品. 因此, 基于自由基共聚, 开发适用于大宗石化烯烃的工业化聚合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聚合新方法的开发一直是高分子科学的研究热点, 作为一种新型非均相聚合方法, “自稳定”沉淀聚合(2SP聚合)过程简单, 无需特殊的反应设备, 经过滤或离心即可实现聚合物微球与反应介质的分离, 微球收率极高(>90%), 且分离出的反应液可重复用于聚合, 是一种绿色高效的聚合新技术. 但是目前2SP聚合过程及机理尚存在不明确之处, 反应介质对所制备聚合物微球形貌尺寸影响的内在机制尚不清楚, 而且所制备聚合产物分子量不高, 分子量分布较宽, 有待进一步改善, 这些问题阻碍了2SP聚合的实际应用. 未来2SP聚合在沉淀聚合机理研究及功能性单分散聚合物微球设计、制备及功能化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与发展潜力,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 2SP聚合过程往往涉及两种或多种单体的共聚合, 单体浓度及配比、反应介质组成、反应温度等均对所制备微球形貌尺寸、共聚物组成及分子量产生重要影响, 需深入研究各个因素及影响规律. 此外,2SP聚合成核过程、稳定机理、以及微球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证实, 深入研究2SP聚合机理对发展普适性沉淀聚合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采用2SP聚合设计构筑特殊的微球形貌结构, 利用水解、酯化、酰胺化、亚胺化、磺化和氯甲基化等反应向聚合物微球引入各种功能基团, 是功能化聚合物产品设计和制备的主要研究方向, 通过聚合物微球形貌设计以及特殊功能性基团修饰, 实现选择性吸附、特异性结合、药物运输与可控释放等功能的集成, 以满足各种前沿领域的应用需求.

自稳定沉淀聚合

自稳定沉淀聚合
图1  2SP聚合成核及增长机理:(a) St/MAn聚合动力学方程; (b) PMS微球成核及增长示意图; (c) 2SP聚合LaMer相图
       该评述近期发表于《中国科学: 化学》——“聚焦精准催化的烃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专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8 21:10 , Processed in 0.09790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