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32|回复: 6

[专家学者]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张立群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232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1
发表于 2017-3-14 10: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立群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一届“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成型加工”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工程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国防科工局创新团队负责人。“聚合物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精品课“聚合物加工工程”负责人。


张立群

张立群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10-64423312
电子邮箱:zhanglq@mail.buct.edu.cn

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
1986-1995年,在北京化工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99-2001年分别在美国Akron大学聚合物科学系和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高分子系作访问学者和博士后
1996年,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副教授
1998年,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199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
橡胶材料科学与工程,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工程。

研究成果及国内外获奖
发表文章40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的SCI收录文章200余篇,入选Elsevier2014年、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名单。80余次被邀在大型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大会共同主席和分会主席。译书一部,主编国内著作1部,参写国内著作3部、国际著作6部。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10余项。以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第二获奖人省部级奖励4项。
获得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优秀科技创新带头人、第十八届茅以升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第九届青年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等。还获得了美国化学会橡胶分会Sparks-Thomas科技奖(每届全球1名)、日本化学工学会SCEJ亚洲研究奖(每届亚洲2名)、2014年获得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Morand Lambla Award(每届全球1名)。

学术兼职
教育部第六届科技委国防科技学部委员、中国轮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橡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橡塑产品绿色制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荣誉理事(微纳米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高分子通报》副主编、《橡胶工业》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弹性体》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特种橡胶制品》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复合材料学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世界橡胶工业》、《合成橡胶工业》、《中国塑料》、《塑料》、《工程塑料与应用》、《功能材料》、《热固性树脂》编委。SCI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Rubber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Express Polymer Letters》、《Mini 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Plastics, Rubber and Composites: Molecular Engineering》编委。

近五年代表性论文
[1]     Baochun Guo, Zhenghai Tang, Liqun Zhang.Transport performance in novel elastomer nanocomposites: mechanism, design and control.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2016, 61, 29-66.
[2]     Jun Liu, Zijian Zheng, Fanzhu Li, Weiwei Lei, Yangyang Gao, Youping Wu, Liqun Zhang, Zhonglin Wang.Nanoparticle chemically end-linking elastomer network with super-low hysteresis loss for fuel-saving automobile.Nano Energy.2016, 28, 87-96.
[3]     Weiwei Lei, Xinxin Zhou, Thomas P. Russell, Kuo-chih Hua, Xiaoping Yang, He Qiao, Wencai Wang, Fanzhu Li, Runguo Wang, and Liqun Zhang.High performance bio-based elastomers: energy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materials for tir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6, 4(34), 13058-13062.
[4]     Shuquan Sun, Dong Wang, Thomas P. Russell, and Liqun Zhang.Nanomechanical mapping of a deformed elastomer: visualizing a self-reinforcement mechanism.ACS Macro Letters.2016, 5(7), 839-843.
[5]     Wencai Wang , Detao Zhao , Jingna Yang , Toshio Nishi , Kohzo Ito , Xiuying Zhao , and Liqun Zhang.Novel slide-ring material/natural rubber composites with high damping property.Scientific Reports.2016, 6, 22810.
[6]     Jiajia Xue, Yuzhao Niu, Min Gong, Rui Shi, Dafu Chen, Liqun Zhang, and Yuri Lvov. Electrospun Microfiber Membranes Embedded with Drug-Loaded Clay Nanotubes for Sustained Antimicrobial Protection.ACS nano, 2015, 9(2),1600-1612.
[7]     Dan Yang,Fengxing Ge,Ming Tian,Nanying Ning,Liqun Zhang, Changming Zhao, Kohzo Ito,Toshio Nishi, Huaming Wangand Yunguang Luan. Dielectric Elastomer Actuator with Excellent Electromechanical Performance Using Slide-Ring Materials/Barium Titanate Composit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3(18),9468-9479.  
[8]     Ye Fu, Detao Zhao, Pengjun Yao, Wencai Wang,Liqun Zhang, andYuri Lvov. Highly Aging-Resistant Elastomers Doped with Antioxidant-Loaded Clay Nanotub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5, 7(15),8156-8165.   
[9]     Jiajia Xue, Min He, Hao Liu, Yuzhao Niu, Aileen Crawford, Phil D Coates, Dafu Chen, Rui Shi, Liqun Zhang.    Drug Loaded Homogeneous Electrospun PCL/Gelatin Hybrid Nanofiber Structures for Anti-Infective Tissue Regeneration Membranes. Biomaterials. 2014,35(34), 9395-405.
[10]  Chao Zha, Wencai Wang, Yonglai Lu, Liqun Zhang.   Constructing Covalent Interface in Rubber/Clay Nanocomposite by Combining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and Interlamellar Silylation of Montmorillonit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 18769−18779..
[11]  Jun Liu, Yonglai Lu, Ming Tian, Fen Li, Jianxiang Shen, Yangyang Gao, Liqun Zhang. The Interesting Influence of Nanospring on the Viscoelasticity of Elastomeric Polymer Material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3, 23(9), 1156-1163.
[12]  Dan Yang, Ming Tian, Dongdong Li, Wencai Wang, Fengxing Ge, Liqun Zhang. Enhanced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Actuated Strain of Elastomer Composites with Dopamine-induced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3, 1, 12276-12284.
[13]  Quanyong Liu, Lei Jiang, Rui Shi, Liqun Zhang. Synthesis, preparation, in vitro degra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ovel degradable bioelastomers-A review.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12, 37(5): 715-765.
[14]  Runguo Wang, Jun Ma, Xinxin Zhou, Zhao Wang, Hailan Kang, Liqun Zhang, Kuo-chih Hua, Joseph Kulig. Design and Preparation of a Novel Cross-linkable, High Molecular Weight, and Bio-based Elastomer by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Macromolecules, 2012, 45(17), 6830-6839.
[15]  Zhao Wang, Xing Zhang, Runguo Wang, Hailan Kang, Bo Qiao, Jun Ma, Liqun Zhang, Hao Wa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Soybean-Oil-based Elastomers with Favorable Processability and Tunable Properties. Macromolecules, 2012, 45, 9010-9019.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4

主题

311

帖子

3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5
发表于 2017-3-14 17: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院张立群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多阶螺杆连续脱硫绿色制备再生橡胶成套技术”项目荣获2017年度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部级)。团队以我国废橡胶绿色高值化循环再生利用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制备再生橡胶技术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等缺点,将材料、化学、机械3个学科的知识交叉应用于废橡胶再生领域,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提出了平衡再生橡胶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合适的再生橡胶结构,并自主设计制造了多阶螺杆连续脱硫绿色制备再生橡胶成套装备,在小试、中试以及产业化生产中,优化了高效绿色连续脱硫工艺和环保配方,制备得到了高性能环保颗粒再生橡胶,实现了再生橡胶制备工艺的环保、节能、连续、以及产品性能的优异和稳定。


       该套技术装备的成功研发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关键相关技术已获13项发明专利授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9篇;在产业化应用方面,成立了学科性公司-南京绿金人橡塑高科有限公司进行技术装备推广,现已分别在北京路德永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茂祥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京环兴宇(唐山)橡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成3万吨级产业化生产线。
       该技术的成功研发和应用可以说是再生橡胶行业的一次革命,显著提升废橡胶再生和再利用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于促进再生橡胶行业的绿色转型和我国橡胶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科学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3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发表于 2019-3-25 17: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橡胶材料的高弹性、大变形能力来自于其长链柔性大分子链结构和无定形的聚集态结构,十分独特,奠定了它在轮胎工业、密封行业、阻尼减振行业等诸多领域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从航空航天、高铁汽车,到建筑桥梁,再到舰船潜艇、深海探测,从衣食住行到生命健康,从电子通讯再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从国防军工到国民经济,橡胶材料无处不在。每年全世界的橡胶耗量超过2000万吨左右。
  橡胶材料或许是最早与纳米材料相结合并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材料了。炭黑,这种具有纳米尺度的颗粒,早在1904 年就被发现能对橡胶材料产生高增强效果,加入炭黑后,橡胶材料的模量、耐磨性能够提高10 倍以上,非拉伸结晶性橡胶材料的强度也可被提高10 倍以上。可以说,没有纳米材料,橡胶工业就不会发展到今天。2017 年,全球用于橡胶工业的炭黑的产量已达1200 万吨,纳米二氧化硅的产量已达240 万吨,比任何一个行业所消耗的纳米材料都要多。
  今天,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学术界已经将各种各样的纳米颗粒与橡胶材料进行复合,不但在纳米强化方面有了许多发展,而且在声光电磁和生物性能赋予等功能化方面也有了诸多发现,既为橡胶材料和橡胶工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大量的新方法和新储备,也为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是橡胶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纳米材料科技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为了推动我国纳米材料科技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万立骏院士组织此领域的一批优秀专家和学者编写了“纳米材料前沿”丛书,由化工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立群教授受邀编写《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基础与应用》一书。
  本书基于张立群教授及其团队和合作者20多年来在橡胶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国内外橡胶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以期凝炼出对橡胶行业以及纳米材料科技领域发展有价值的内容与方向。本书从“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入手,力图从机理上阐述纳米颗粒在橡胶基体中分散的复杂机制,描述纳米颗粒与橡胶大分子链复杂的界面作用以及在高浓度下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阐述各种纳米颗粒对橡胶材料模量、强度、耐磨性、抗疲劳性、动态生热性能、抗湿滑性能等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以及对阻隔、阻燃、阻尼、电热声传导等功能的影响,也总结和描述了各种纳米颗粒/ 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及相应的纳米复合方法,并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化案例和工业化新进展。
  全书总计72.3万字,分12 章。第1 章概括凝炼了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工业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10 大挑战,由张立群教授撰写。第2 章介绍了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填料、分散结构及网络结构,总结了这些微观结构的多种表征方法,由郭宝春教授、刘军教授与孟阳博士撰写。第3 章阐述了橡胶纳米增强机理,总结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介绍了近些年研究很热的牺牲键增强方法与机理,由张立群教授、李凡珠博士与郭宝春教授撰写。第4 章介绍了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黏弹性的机理、分子模拟研究及纳米复合对橡胶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由张立群教授、刘军教授、吴友平教授、赵秀英副教授与吴晓辉博士撰写。第5 章阐述了橡胶材料的磨损现象和磨损机理,总结了纳米强化橡胶的耐磨性机制,介绍了纳米抗磨技术和其他增强耐磨性的技术,由张立群教授与吴晓辉博士撰写。第6 章首先重点综述了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疲劳机制,然后介绍了纳米抗疲劳技术及其他抗疲劳技术,由温世鹏副教授、刘力教授与张立群教授撰写。第7 章概述了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抗湿滑机理及抗湿滑技术,也介绍了中低分子量树脂等在橡胶中的微纳分散结构及其对橡胶抗湿滑性能的影响,由吴友平教授、卢咏来教授与张立群教授撰写。第8 章综述了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传导/ 阻隔性质,包括在导电、介电、导热、阻隔、阻燃等方面的应用与相关机理,由郭宝春教授、宁南英教授、卢咏来教授、田明教授与李红霞博士撰写。第9 章综述了常见的零维纳米颗粒/ 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基本性能与应用,涉及的填料包括炭黑、白炭黑、纳米碳酸钙、纳米黏土、纳米氧化锌、纳米有机球、不饱和羧酸金属盐、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淀粉等,由卢咏来教授、韩冬礼工程师、郭宝春教授、陆明博士、孟阳博士、吴友平教授与魏征博士撰写。第10章综述了碳纳米管、凹凸棒土、埃洛石和纳米微晶等一维纳米颗粒填充的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介绍了其制备过程、性能及应用,由卢咏来教授、田明教授与郭宝春教授撰写。第11 章展示了石墨烯、黏土等二维纳米颗粒等填充的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由吴晓辉博士、郭宝春教授与王益庆副教授撰写。第12 章首先介绍了嵌段型橡胶纳米复合材料,而后介绍了应变诱导产生的纳米晶体增强橡胶,最后展示了先进自组装聚氨酯超级弹性体的设计和制备过程,由宁南英教授、刘军教授、秦璇博士、孙树泉博士与张立群教授撰写。
  本书适合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与开发的学生以及专家学者参考使用,也适合橡胶工业领域从事材料与产品开发的研究人员阅读。

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基础与应用

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基础与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87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4
发表于 2020-1-12 19: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校材料学院张立群教授主持的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张立群教授主持完成的“特种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是针对大型特种橡胶复合材料输送带在复杂苛刻工况环境下的物料输送需求,与无锡宝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产学研合作,在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复合加工制造及关键装备上进行创新,研制出了冶金、建材、矿山、煤矿等重点行业用大型特种输送带,打破了高端产品长期被国外大公司垄断的不利局面,已在中国、澳大利亚、智利、印度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用户使用,为中国橡胶工业迈向世界一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64

帖子

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4
发表于 2020-5-8 16: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励和引导我校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努力“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学校自2019年起组织评选年度重大科技进展。经学院推荐、校外专家网络评审、校学术委员会投票、校长办公会审议及校内公示等评选环节,7项成果最终入选学校2019年度重大科技进展。现予以公布,待疫情结束后学校将择机召开表彰大会。

特种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主要完成人:张立群、田明、杨海波
兼具柔性和高强度的连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输送带,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矿山、煤矿等重点产业恶劣工况和复杂地形区的物料输送,每年输送物料数百亿吨,作用巨大。针对大型特种橡胶输送带长期被几家国外大公司垄断的现状,该项目产学研强强联合,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的持续支持下,(1)开发了输送带复合材料结构及纤维增强体编织结构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输送带结构与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2)创新微纳复合改性及化学接枝改性新技术,攻克了橡胶材料“高温下抗老化兼具高温强度”、“高抗撕兼具高耐磨性”、“高阻燃兼具高耐磨性”等瓶颈问题,显著提升了在不同复杂苛刻工况下服役的承载面橡胶材料的性能;(3)开发了与不同纤维材料增强体匹配的高粘合强度界面层橡胶材料,解决了高粘度橡胶与纤维增强体的界面粘合难题;(4)研发了宽幅连续挤出-压延-恒张力复合、钢丝绳均匀排布与恒张力拉伸精准控制复合等先进工艺及关键装备,解决了连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特种大型输送带制造过程中易夹气、尺寸控制精度差等难题,研制出了冶金、建材、矿山、煤矿等重点行业用大型特种橡胶输送带,产品寿命和性能可与国际知名大公司同类产品比肩,已在中国、澳大利亚、智利、印度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用户使用。授权专利54项(发明专利44项),主持或参与修订国家/行业标准7项。该技术成果可推广应用到各种高速高载轮胎、军民两用耐压高强橡胶制件等领域,对推动我国橡胶工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特种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

特种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123

帖子

2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5
发表于 2021-7-7 16: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英国材料、矿物和矿业学会IOM3(The Institute of Materials, Minerals and Mining)公布了2021年橡胶领域的获奖者,张立群教授被授予Colwyn Medal, 以表彰他在橡胶纳米增强技术与理论、热塑性弹性体、生物基橡胶、废橡胶回收与再利用、橡胶材料基因工程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for outstanding service to the rubber industry of a scientific, technical or engineering character),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得该项奖励。
Colwyn Medal for outstanding services to the rubber industry
        英国材料、矿物和矿业学会(IOM3)是由材料研究所和采矿和冶金学会于2002年6月合并成立而来的,是一家涵盖物质循环、勘探和开采的大型工程机构,也是全球材料和矿业界的领先权威机构和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英国工程类学会,也是英国王室特许学会。其宗旨是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学、采矿学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
        该奖项每两年评选1次(每次1名),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非申请制,可以空缺,依据获奖人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由英国材料、矿物和矿业学会专家委员会投票产生。历史上获得该奖项的均为橡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如LRG Treloar(橡胶弹性理论)、A Schallamach (橡胶磨耗理论)、L Mullins(橡胶-填料复合材料大应变应力软化效应与机制:Mullins效应)、AR Payne(橡胶-填料复合材料小应变非线性粘弹性:Payne效应)、A G Thomas(橡胶断裂力学)、AN Gent(橡胶拉伸结晶/粘合)、JD Ferry(橡胶粘弹性)等。今年的颁奖典礼在伦敦举行。
        张立群,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市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成型加工”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工程中心主任,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中国轮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先进橡胶产业联盟、中国蒲公英橡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技术委员会主任。担任Science Bulletin、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高分子通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合成橡胶工业等10余个SCI收录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
       此前,张立群教授还获得过美国化学会橡胶分会Sparks-Thomas Award(全球每届1名)、日本化工学会Asia Research Award(亚洲每届2名)、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Morand Lambla Award(全球每届1名)、国际橡胶会议组织奖章IRCO Medal(全球每届1名)。祝贺张立群教授成为中国橡胶界获得上述奖项的学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2

帖子

2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4
发表于 2021-11-18 1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在京公布,我校张立群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张立群,1969年生于内蒙古多伦县,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9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1995年获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
       张立群教授是我国橡胶材料领域主要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第十届主席团主席成员、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轮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他带领团队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在“高性能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绿色橡胶材料和特种功能橡胶材料”领域取得多项成果,转化应用于国内众多企业,为我国橡胶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多项,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1项,主编著作2部,授权发明专利120件,发表SCI文章395篇(通讯作者),连续6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他和团队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广泛认可,担任Science Bulletin、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B、Nano Materials Science等期刊的编委,先后获得美国化学会橡胶分会Sparks-Thomas Award、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Morand Lambla Award、日本化工学会Asia Research Award、国际橡胶会议组织IRCO Medal和英国材料、矿物和矿业学会Colwyn Medal。张立群教授学风严谨、品行端正、热爱学生,曾多次评为北京化工大学“我心中最亮的星——十佳教师”“北京市高校师德标兵”“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每两年增选一次。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于年初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第一轮评审会议、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会议等程序,共选举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15:03 , Processed in 0.105855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