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南方科技大学蒋兴宇

[复制链接]

46

主题

74

帖子

10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9:42: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蒋兴宇,南方科技大学教授,1999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2004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美国两院院士George Whitesides教授。2005年开始任职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年开始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蒋兴宇研究员2010年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拔尖青年、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发表论文200多篇。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微流控芯片和纳米生物医学。任Nanoscale(影响因子7.3)副主编。

蒋兴宇
讲席教授
系主任
生物医学工程系
jiang@sustc.edu.cn

学习经历:
2004年-2005年  博士后 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导师美国两院院士George Whitesides教授)
1999年-2004年  博士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2004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导师美国两院院士George Whitesides教授)
1997年-1999年  本科学习 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
(1999年获得科学学士学位;论文导师Mrksich教授)

工作经历:
2018年-至今:南方科技大学
2005年-2018: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研究员/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兴趣:
分析化学;微流控;生物医学工程;纳米生物与医学

期刊编委:
2018年-至今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编委
2014年-至今 《Nanoscale》副主编 (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
2014年-至今 《生命科学仪器》编委
2010年-2013年 《Nanoscale》编委 (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
2009年-至今 《生物物理学报》编委



学术兼职:
2018年-至今       北京医学检验学会体外诊断系统工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
2017年-至今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分会理事
2017年-至今       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7年-至今       中美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学会主席
2016年-至今       全国卫生产业协会实验医学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2016年-至今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5年-至今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
2014年-至今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技术资深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4年-至今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2014年-至今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首届理事会理事
2012年-至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2011年-至今       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获奖:
2016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6年  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2016年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2016年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2015年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
2015年  亚洲化学联合会杰出青年化学家奖(分析化学)
2015年  第一届“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
2015年  政府特殊津贴
2014年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4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结题优秀
2013年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2年  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
2012年  “Scopus寻找青年科学之星”材料科学青年科学之星成就奖
2011年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年  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11年 《南方周末》青年科学领袖
2010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8年  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8年  中国化学会~约翰威立出版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
2008年  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2007年  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奖励资助





代表论文:
22. Thermo-triggered release of CRISPR-Cas9 system by lipid-encapsulated gold nanoparticles for tumor therapy, Wang P, Zhang LM, Zheng WF, Cong LM, Guo ZR, Xie YZY, Wang L, Tang RB, Feng Q, Hamada Y, Gonda K, Hu ZJ, Wu XC, Jiang XY, Angew Chem Int Ed, 57, 1491-1496. (2018).
21. Skiving stacked sheets of paper into test paper for rapid and multiplexed assay, Yang MZ, Zhang W, Yang JC, Hu BF, Cao FJ, Zheng WS, Chen YP, Jiang XY, Science Advances, 3, eaao4862. (2017).
20. Self-adjusting, polymeric multilayered roll that can keep the shapes of the blood vessel scaffolds during biodegradation, Cheng SY, Jin Y, Wang NX, Cao F, Zhang W, Bai W, Zheng WF, Jiang XY, Adv Mater, 29(28), 1700171. (2017).
19. Gold nanoclusters-assisted delivery of NGF siRNA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Lei YF, Tang LX, Xie YZY, Xianyu YL, Zhang LM, Wang P, Hamada Y, Jiang K, Zheng WF, Jiang XY,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5130. (2017).
18.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small molecules for biochemical analysis, Chen YP, Xianyu YL, Jiang XY, Accounts Chem Res, 50(2), 310-319. (2017).
17. Microfluidic synthesis of rigid nanovesicles for hydrophilic reagents delivery, Zhang L, Feng Q, Wang JL, Sun JS, Shi XH, Jiang XY. Angew Chem Int Ed, 54(13), 3952-3956. (2015).
16. Tunable rigidity of (polymeric core)-(lipid shell) nanoparticles for regulated cellular uptake, Sun JS, Zhang L, Wang JD, Feng Q, Liu DB, Yin QF, Xu DY, Wei YJ, Ding BQ, Shi XH, Jiang XY, Adv Mater, 27(8), 1402-1407. (2015).
15. Tuning the composition of AuPt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for antibacterial application, Zhao Y, Ye C, Liu W, Chen R, Jiang XY, Angew Chem Int Ed, 53(31), 8127-8131. (2014). (Inside Cover)
14.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in water by a fluorescent array, Chen WW, Li QZ, Zheng WS, Hu F, Zhang GX, Wang Z, Zhang DQ, Jiang XY, Angew Chem Int Ed, 53(50), 13734-13739. (2014).
13. Point-of-care biochemical assays using gold nanoparticle-implemented microfluidics, Sun JS, Xianyu YL, Jiang XY, Chem Soc Rev, 43(17), 6239-6253. (2014).
12. Synergy of non-antibiotic drugs and pyrimidinethiol on gold nanoparticles against superbugs, Zhao YY, Chen ZL, Chen YF, Xu J, Li JH, Jiang XY, J Am Chem Soc, 135(35), 12940-12943. (2013).
11. Nanomaterials for ultrasensitive protein detection, Zhang Y, Guo YM, Xianyu YL, Chen WW, Zhao YY, Jiang XY, Adv Mater, 25(28), 3802-3819. (2013).
10. A Strate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rolled, three-dimensional, multilayered, tissue-like structures, Gong PY, Zheng WF, Huang Z, Zhang W, Xiao D, Jiang XY, Adv Funct Mater, 23(1), 42-46. (2013).
9. Resettable, multi-readout logic gates based on controllably reversible aggreg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Liu DB, Chen WW, Sun K, Deng K, Zhang W, Wang Z, Jiang XY, Angew Chem Int Ed, 50(18), 4103-4107. (2011).
8. Copper-mediated amplification allows readout of immunoassays by the naked eye, Qu WS, Liu YY, Liu DB, Wang Z, Jiang XY, Angew Chem Int Ed, 50(15), 3442-3445. (2011).
7. Small molecule-capped gold nanoparticles as potent antibacterial agents that target gram-negative bacteria, Zhao YY, Tian Y, Cui Y, Liu WW, Ma WS, Jiang XY, J Am Chem Soc, 132(35), 12349-12356. (2010).
6. Patterning mammalian cells for modeling three type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cell-cell interactions, Chen ZL, Li Y, Liu WW, Zhang DZ, Zhao YY, Yuan B, Jiang XY, Angew Chem Int Ed, 48(44), 8303-8305. (2009).
5. Using azobenzene-embedded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to photochemically control cell adhesion reversibly, Liu DB, Xie YY, Shao HW, Jiang XY, Angew Chem Int Ed, 48(24), 4406-4408. (2009).
4. Visual detection of copper(II) by azide- and alkyne-functionalized gold nanoparticles using click chemistry, Zhou Y, Wang SX, Zhang K, Jiang XY, Angew Chem Int Ed, 47(39), 7454-7456. (2008).
3. Electrospun nanofibrous membranes: a novel solid substrate for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s for HIV, Yang DY, Niu X, Liu YY, Wang Y, Gu X, Song LS, Zhao R, Ma LY, Shao YM, Jiang XY, Adv Mater, 20(24), 4770-4775. (2008).
2. Fabrication of aligned fibirous arrays by magnetic electrospinning, Yang DY, Lu B, Zhao Y, Jiang XY, Adv Mater, 19(21),3702-3706. (2007).
1. A method for patterning multiple types of cells by using electrochemical desorption of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within microfluidic channels, Li Y, Yuan B, Ji H, Han D, Chen SQ, Tian F, Jiang XY, Angew Chem Int Ed, 46(7), 1094-1096. (2007).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6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沙发
发表于 2019-7-19 09:00:36 | 只看该作者
科技部公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清单,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蒋兴宇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使用合成DNA进行数据存储的技术研发”成功入选。这是我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牵头组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该项目由我校牵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福州大学、同济大学联合申报。项目拟通过发展新型存储技术以应对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解决数据快速增长与数据有效存储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在DNA数据存储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和科学突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等整合而成。该计划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致力于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计划要求申请人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本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较强的凝聚研究队伍能力。
蒋兴宇2004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美国两院院士George Whitesides教授,2005年开始任职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年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蒋兴宇团队在微流控器件制备、工程化应用、技术集成方面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储备,曾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有多项专利成功转化为创新公司核心技术,建立了产学研机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

帖子

4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3
板凳
发表于 2019-9-11 17:12:42 | 只看该作者
全球每年因细菌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上千万。虽然使用抗生素是目前最有效抑制细菌的方法,但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日益突出,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量增加,发展一种全新的抗菌策略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了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大的比表面积可做多种表面修饰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利用这些独特的性质,纳米材料可以用于生化传感器、药物递送、热疗和抗菌等方面的研究,抗菌纳米材料已成为传统小分子抗生素的有希望的替代者。多种纳米材料,如壳聚糖、银、铜、碲、氧化铁和氧化锌等纳米颗粒都具有抗菌活性。然而,大多数纳米抗菌材料具有高毒性,需要复杂的修饰或对细菌的选择性抑制方面比较差,它们中的大多数不是理想的纳米抗生素。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天然产物研究中心研究员邵华武课题组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氨基糖与金纳米复合材料来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这种复合材料通过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破坏作用及利用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来特异性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可得到窄谱纳米抗菌材料,从而避免了对益生菌的伤害和防止菌群失调。
  研究人员已在体外细胞水平和动物体内对该材料的抗菌及生物相容性进行了双重评估。同时,在动物体内抗菌实验和伤口愈合实验中,该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效果。氨基糖与金纳米复合材料有望应用于临床抗菌中。
    该研究结果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9, 11, 7725-7730)上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8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地板
发表于 2019-9-25 09:04:46 | 只看该作者
经过四个多月的评审,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今日正式向社会公布。经过层层选拔,50位科技工作者最终从千余名申报人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科学探索奖”。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蒋兴宇荣获前沿交叉领域奖
          蒋兴宇现任南科大讲席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他1999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2004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美国两院院士George Whitesides教授。2005年开始任职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2010年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获中组部拔尖青年,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9年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发表论文200多篇。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微流控芯片和纳米生物医学。任Nanoscale(影响因子7.3)副主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71

帖子

8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7
5#
发表于 2020-4-6 16:18:49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是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著名的非营利学术组织,汇聚了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精英,其中包括3名诺贝尔奖得主,20位美国总统奖得主以及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院士294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由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最杰出(Top 2%)的学者组成,每年经过国际同行提名与严格评选产生(由现有Fellow推荐,经两轮筛选,最后经全体Fellow投票选举产生),是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现约有2000余位Fellow。南方科技大学蒋兴宇入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20:17 , Processed in 0.16415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