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郭国聪课题组在智能变色半导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5

主题

14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24 16:24: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智能材料能响应光、电、热、压力、磁等外来信号,输出颜色、光、电、热等各种信号,是智能器件的核心、物联网/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的重要载体。近几年以来,利用变色分子设计新型光学、电学、磁学、生物学等智能材料及其智能器件的研究成为化学学科和材料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电导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是半导体的一个固有规律。如果打破这个规律,使半导体的电导率在工作温度上限(约80-120oC)左右骤然下降就可能产生有趣的新应用,比如用于电路的过载和过温保护,以防止电路破坏和火灾发生。同时,在电导率下降过程中,如果半导体的颜色还发生变化,那还能指示出电路中哪个具体元件出了问题,这对于电路检测和维修特别有意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项目等支持下,基于前期在紫精/金属紫精基光致变色化合物和智能变色半导体方面的系列科学发现,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郭国聪课题组的王明盛研究小组新近把光致变色性质的特点应用于半导体高温电学性质的调制,打破了传统思维。为实现这个目标,郭国聪和王明盛领衔的研究团队先前提出通过热显色降低载流子浓度从而降低电导率的学术思路,但可惜,由于电导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固有规律占据优势,所研究的变色半导体在高温下的变色和显色态电导率相差很小(Sun C,Wang MS,* Guo GC*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554)。为解决这个问题,王明盛带领的研究小组最近提出通过T-型光致变色半导体的逆向热褪色过程来“节流”的学术思路:寻找一种能够发生光致电子转移的变色半导体,其电子转移后载流子(电子和空穴)迁移率更高,但在高温下能够快速发生逆向电子转移,在褪色的同时,使载流子(电子和空穴)迁移率变低。文献报道,紫精基光致变色材料通常能够发生热褪色,且紫精离子可以通过阳离子-π相互作用构筑有机半导体。在先前工作中,郭国聪和王明盛等合作发现,如果电子转移到紫精离子π聚集体中,可以提高π聚集体间电子/空穴耦合相互作用,并使得价态顶端的电子态密度增加,使得导电能力大大增强(Sun C,Wang MS,* Guo GC* et al. J. Am. Chem. Soc. 2018, 140, 2805–2811)。因此,紫精基T-型致变色半导体是实现上述学术思想的很好例子。
  为了证明上述策略的可行性,研究小组从先前研究过的光致变色化合物中筛选出T-型光致变色化合物(H2bipy)(Hox)2(H2bipy = 4,4'-bipyridin-1,1'-dium; ox = oxalate;Cryst. Growth Des. 2014, 14, 2527—2531;见上图)。选择该化合物主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1)该化合物具有无限π堆积的紫精离子;2)其褪色温度(80oC)接近一般电子元件使用的上限温度。研究结果表明(H2bipy)(Hox)2是一个有机半导体,其电导率在100 oC高温下降低81%,成功验证了上述策略。在研究过程中,还首次通过电学方法探索光致变色材料的褪色动力学机理,发现了至少两种电子回传路径,这种方法对其他光致变色半导体的动力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该项研究结果新近在《德国应用化学》期刊报道(Sun C, Yu XQ, Wang MS*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9, 10.1002/anie.201904121)。孙财、余小青为共同第一作者,王明盛为通讯作者。
  此前,郭国聪和王明盛研究团队还发现了金属紫精基光致变色化合物体系,克服了传统紫精基光致变色化合物存在的合成原料毒性大、体系难拓展、褪色需要氧气等不足,解决了辐射变色材料的X射线探测温度过低、探测波段过窄等问题(Angew 2008, 47, 3565、Angew 2012, 51, 3432、CC 2018, 12349 etc.),并基于光/热致电子转移可以调控电子/分子结构的特点,利用紫精/金属紫精功能基元设计合成了系列能够响应和调制光学、磁学、电学等输入信号的智能材料(Angew 2014, 53, 11529、JACS 2015, 137, 10882、Angew 2017, 56, 554、JACS 2018, 140, 2805、Angew 2019, 58, 2692)。
T-型光致变色半导体(H2bipy)(Hox)2打破电导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固有规律
郭国聪,男,1965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198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6.1-1999.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获得200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度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9年度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4年度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01和2004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2013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超级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学仪器专项和面上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课题和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福建省重大和重点项目等60多项研究课题。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it、ACS Catal、Chem Sci等国际高影响力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50多篇,他引4700多次,h因子38。申请专利80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2件,PCT国际发明专利5件,授权专利34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
王明盛,男,1977年10月生于福建寿宁,研究员,博导。199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2007年6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10年12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Commun.、Inorg. Chem.、Dalton Trans.等期刊发表25篇论文,另合作发表50余篇论文。论文他引超过1300次,单篇最高他引130次。一篇第一作者论文入选ESI高引论文。目前主要开展双稳态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项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1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20:32 , Processed in 0.09236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