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崔春明课题组JACS:二硅炔镁盐(Mg–Si-=Si-)的合成

[复制链接]

44

主题

46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5:55: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有机多重键化合物不仅具有强大的合成功能,也会通过π电子的共轭作用形成性质特殊的有机体系,例如共轭多烯及芳香化合物。然而,与碳同族的硅元素的多重键化合物及与之相关的芳香杂环及共轭体系却很少见。硅是在地壳中丰度第二高的元素,其有机化合物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并兼具有机-无机化合物的特性。化学家一直对有机硅的多重键体系有极大的兴趣,寻求其与有机共轭及芳香体系杂环的新体系,发展新型电子转移及发光等体系。虽然有机硅多重键体系已被研究了许多年,但仍有许多具有挑战性化合物很难得到,这主要是因为有机硅与碳的成键模式差别很大,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模型。
        负离子型有机硅π体系可以通过取代及电子转移反应构筑新型有机硅多重键。因此,合成新型含硅多重键的负离子一直是有机硅化学的研究热点。但由于这些负离子体系具有很高的反应性,其合成一直面临极大的挑战,特别是有机硅的类格式试剂的研究只有零星报道。近期, 南开大学崔春明课题组 首次报道了具有Si2Mg三元张力环结构的硅多重键体系,为构筑新型有机硅π体系及研究有机硅成键模型提供了全新的体系。
        该团队通过研究不同还原剂还原硼基取代三卤硅烷(boryl)SiX3 (X = Cl, Br)的反应,发现当用活性镁作为还原剂还原(boryl)SiBr3( 1) 时,能够以79%收率得到黄色粉末状的二硅炔镁盐 2,如图1所示。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最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含有Mg–Si–Si三元环,其中Si=Si键长为2.223(17) Å,是典型的硅硅双键的键长(2.14–2.29 Å)。其Si–Mg键长分别为2.574(18)与2.600(2) Å,与已报道的硅镁键的键长相当。此外,该化合物中两个硼配体处于顺式且有15°的扭曲角。理论计算表明HOMO–2轨道 (HOMO为最高占有轨道) 是硅镁以及硅硅σ键的成键轨道;HOMO轨道是硅-硅π键轨道(图1)。自然电荷分析 (NPA) 则表明硅镁键高度极化从而使Si=Si具有二负离子的性质。通过单晶结构分析以及理论计算可知,化合物2中的Si–Mg既具有一定共价键性质也有离子键的性质,同时结构中还含有Si=Si。因此,化合物2可以描述为二硅镁环丙烯。
图1. 化合物2的合成、单晶结构及其分子前线轨道
        此外,当用KC8还原(boryl)SiCl3( 3)时,则分离得到活化一分子四氢呋喃的二硅烯二负离子二钾盐 4,如图2所示。作者对该过程的机理进行了分析。首先,(boryl)SiCl3( 3)在KC 8的作用下生成不稳定的双硼配体取代的二硅炔自由基负离子[(boryl)Si=Si(boryl)] −•,该自由基负离子活化一分子四氢呋喃形成烷氧基取代的二硅烯负离子钾盐自由基(boryl)K(THF)Si=Si(boryl)[O(CH2)4]•,该自由基中间体可自发地与另一分子的二硅炔自由基负离子偶联得到产物4。化合物4是第一例同一化合物中具有两种不同硅-硅双键的碱金属化合物。
图2. 化合物4的合成
       总结
       崔春明课题组通过使用不同还原剂还原硼取代的三卤硅烷首次合成了二硅炔镁盐以及相应的二硅烯二负离子二钾盐。通过晶体结构分析及理论计算对该化合物的化学键类型及本质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镁离子对稳定二硅炔二负离子有重要作用。这些化合物的合成为构筑和系统研究新型有机硅共轭体系以及二硅炔过渡金属配合物打下了基础。
       相关工作最近发表在 JACS 上,通讯作者为南开大学 崔春明教授,第一作者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 田苗。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632006)的资助。
       原文:Isolation of a 1 Magnesium-2,3-disilacyclopropene and a Related Bis(disilenide),Miao Tian, Jianying Zhang, Hao Yang, Chunming Cui*,J. Am. Chem. Soc ., 2020, 142, 4131−4135, DOI: 10.1021/jacs.0c00519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
      崔春明,南开大学教授。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7年获国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1-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从事稀土化合物合成和应用研究,合成了新颖的稀土烷基化合物,对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显示优异的活性和立体控制能力,是第一例在室温下诱导等规聚合的催化体系。同时也开展了14族元素的多重键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合成了结构新颖的锗氮双自由基;2003-2004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实验室工作,开展了14族元素炔烃类似体的合成和反应研究。2004年回国在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被南开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开展有机铝化学,稀土有机化学和后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02:49 , Processed in 0.16650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