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宋延林课题组利用液滴自切割实现复杂样品分析

[复制链接]

205

主题

234

帖子

2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7 16:35: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复杂样品的阵列化分析与鉴定在高通量筛选、疾病早期诊断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一方面需要将样品溶液分割成阵列化的微液滴,并对样品微液滴分别进行检测;另一方面需要避免样品在分割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并且保证检测过程中样品微液滴之间互不干扰。如何快速、简便的制备样品微液滴阵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样品中多种组分的分析和鉴定,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图1 液滴自切割制备微液滴阵列及其在复杂样品高效分析中的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宋延林课题组近年来致力于纳米绿色印刷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喷墨打印墨滴控制和功能界面操控液体行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最近,他们与清华大学合作,通过图案化浸润性诱导液滴在固体表面的碰撞行为,使液滴快速自切割形成数量及形貌均精确可控的微液滴阵列,并实现了复杂样品的分析。
  液滴碰撞到图案化浸润性基底表面后,在惯性力的作用下首先铺展形成圆形的液膜。随后,液膜在亲水区域发生粘附,在疏水区域回缩,最终自发切割形成数目及形貌均精确可控的微液滴阵列,并在特定位置发生沉积。一方面,液滴自切割过程中,不同微液滴之间不存在物质交换;另一方面,疏水区域能够将微液滴限域成相互独立的反应微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图案化浸润性基底表面预沉积不同的检测试剂,对单个液滴自切割形成的微液滴阵列分别进行检测,实现了液滴中复杂成分的分析和鉴定,为新型生物检测芯片的设计和高效检测方法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发表于近期的《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10535-10539)上,被选为“Hot Paper”,并以背封面的形式进行了亮点报道。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宋延林研究员、李明珠研究员和清华大学李群仰教授,第一作者是博士后李会增。

  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
  2020年11月17日
       文章来源:化学所
      宋延林 1989 年和1992 年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6 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6-1998 于清华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功能材料、光子晶体与应用和绿色打印印刷材料与技术研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19:46 , Processed in 0.090428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