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5|回复: 0

[材料资讯] 曹阳、程俊:原子层厚度的硒化铟/石墨烯异质结构光阳极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143

帖子

1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7
发表于 2021-1-7 15: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院曹阳教授与程俊教授合作在原子层厚度的硒化铟/石墨烯异质结构光阳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Atomically thin photoanode of InSe/graphene heterostructure”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0-20341-7)。
        很多物理和化学过程都发生在固体电极与溶液的表界面处,因而表面处离子的吸附、聚集及其在表面的反应都对整个反应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使用传统的固体电极通常表现出的是体相和表面的复合性质,使得单纯研究电极材料表面效应及表面离子的动力学还存在挑战。二维材料由于其具有单原子层的厚度,晶体中所有原子都处在表面,因而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模型体系来仅针对此类表面现象进行研究。

阳极材料

阳极材料
       课题组选择光电化学池(PEC)分解水反应中的决速步骤氧析出半反应(OER)以作为研究表面离子行为的探针反应。光电极选择同时具有高迁移率、匹配的能级结构以及被抑制的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的单层的二维硒化铟(InSe)材料。并且在手套箱提供的惰性气氛中用单层石墨烯对InSe进行封装,保证了光电极测试条件下长时间的稳定性。该单层InSe/Gr光阳极最大光电流密度可以达到大10 mA cm-2,远高于通常的二维材料光电极。通过对表面离子吸附和反应性能的理论模拟及相关测试,课题组将这种高的光电流密度主要归因为InSe/Gr表面氢氧根离子(OH-)和光生空穴的富集及强相互作用。该工作揭示了二维异质结表面性质与反应活性的内在联系,希望能为研究电极表面离子效应提供新的材料平台。后续通过选择具有合适表面性能的二维材料,并与传统光电极材料结合,有望发展新型的高性能光阳极材料。
       这一研究工作的实验部分是在我院曹阳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生郑海红、鲁艺珍与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叶凯航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理论计算部分在程俊教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胡晋媛完成。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究计划(2018YFA0306900、2018YFA0209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872114)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0M682616)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20341-7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
        曹阳,厦门大学教授,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毕业后,于英国国家石墨烯研究院AndreGeim(2010诺贝尔奖得主)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新型二维材料异质结构及其在催化、新能源、电子、材料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福建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等。
       程俊教授,厦门大学教授,2002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剑桥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Emmanuel College独立研究员职位,2013年在英国阿伯丁大学化学系建立课题组,2015年获得国家计划资助全职回厦门大学开展科研工作,被聘为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发展第一性原理方法模拟固体表界面的物理化学过程,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催化和电化学等能源相关体系。近期课题组也开始拓展实验方向,将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8 19:06 , Processed in 0.088845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