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上海科技大学翟晓芳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139

帖子

2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6:13: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翟晓芳,上海科技大学教授。1997-20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2-2008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8-2009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材料系,博士后,2010-201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19年9月加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担任副教授。


翟晓芳  上海科技大学 教授、研究员
1997-200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2002-2008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2008-2009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材料系,博士后
2010-201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20-至今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副教授、研究员

研究介绍:磁性新材料的研究非常重要,不仅是发展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基础,也是突破已有材料和器件功能壁垒的关键。我们主要围绕复杂氧化物关联电子体系,通过激光分子束外延,操纵单个原子层的堆叠“lego”结构,在单原子基础上发展人工结构新材料,研究新型物理机制和结构作用下,包括(1)强自旋轨道耦合;(2)二维单原子层;(3)电荷及自旋有序性等,磁性薄膜和器件的物性表现和深层原理,探索具有超小尺寸、超快响应等迫切需求的新型磁性材料及器件。


代表性论文

Select Publications
  • Z. Cui, A. Grutter, H. Zhou, H. Cao, Y. Dong, D. Gilbert, J. Wang, Y.-S. Liu, J. Ma, Z. Hu, J. Guo, J. Xia, B. Kirby, P. Shafer, E. Arenholz, H. Chen*, X. Zhai*, Y. Lu. Correlation-Driven Eightfold Magnetic Anisotropy in a Two-Dimensional Oxide Monolayer, Sci. Adv. 6,eaay0114 (2020)
  • D. Meng#, H. Guo#, Z. Cui, C. Ma, J. Zhao, J. Lu, H. Xu, Z. Wang, X. Hu, Z. Fu, R. Peng, J. Guo, X. Zhai*, G. Brown, R, Knize, Y, Lu,* “Strain-induced high-temperature perovskite ferromagnetic insulato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5(12), 2873-2877 (2018).
  • X. Zhai*, L. Cheng, Y. Liu*, C. M. Schlepütz, S. Dong*, H. Li, X. Zhang, S. Chu, Li. Zheng, J. Zhang, A. Zhao, H. Hong, A. Bhattacharya, J. N. Eckstein, C. Zeng, “Correlating interfacial octahedral rotations with magnetism in (LaMnO3+δ)N/(SrTiO3)N superlattices”, Nat. Commun. 5, 4283 (2014).
  • X. Zhai, C. Mohapatra, A. B. Shah, J.G. Wen, A. Bhattacharya, J. M. Zuo, and J. N. Eckstein, “New optical absorption bands in atomic layer superlattices”, Adv. Mater. 22, 1136 (2010).
  • X. Zhai, A. J. Grutter, Y. Yun, Z. Cui, and Y. Lu, “Weak magnetism of Aurivillius-type multiferroic thin films probed by polarized neutron reflectivity”, Phys. Rev. Mater. 2, 044405 (2018).
  • J. Deng#, B. Xia#, X. Ma#, H. Chen, H. Shan, X. Zhai, B. Li, A. Zhao*, Y. Xu*, W. Duan, S. Zhang, B. Wang*, J. G. Hou, Epitaxial growth of ultraflat stanene with topological band inversion, Nat. Mater. 17, 1081 (201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主题

218

帖子

3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7
沙发
发表于 2021-8-20 16:13:52 | 只看该作者
备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材料科学研究的繁荣。目前,科学研究以及器件应用已不断深入到材料的表面和界面层次,这就对高质量平整薄膜的制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薄膜粗糙度的定量分析主要依赖于非原位的表征手段,如原子力显微镜,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这样相对较低的薄膜制备和质量反馈效率不仅限制了科学研究的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薄膜工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薄膜粗糙度的原位定量分析是当前亟待攻克的一大技术难题。
       散射式高能电子衍射仪(RHEED)是薄膜制备的一个很重要的辅助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薄膜层厚及外延质量的原位监测。然而此前研究并没有将RHEED与薄膜粗糙度定量关联在一起。上海科技大学翟晓芳课题组从RHEED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RHEED衍射斑尺寸及不对称性与薄膜粗糙度的定量关系,提出了一套基于RHEED的原位实时定量分析薄膜粗糙度的方法,并通过非原位的原子力显微镜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该方法的提出将大大提高高质量薄膜制备的效率,从而助力薄膜材料科学研究以及薄膜工业的发展。
         文章信息:Genhao Liang, Long Cheng*, Junkun Zha, Hui Cao, Jingxian Zhang, Qixin Liu, Mingrui Bao, Jia Liu & Xiaofang Zhai*.In-situ quantification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for facile fabrications of atomically smooth thin films. Nano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1-372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253

帖子

4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0
板凳
发表于 2022-8-18 18:17:40 | 只看该作者
水是人类和所有生物的生命之源,她也是大自然神奇的魔法师。她可以柔胜坚,可纤入无间,可润物细无声地施展她移质易性的魔力。这神奇的魔力主要源于水分子、氧离子或氢离子的“娇小身躯”可以轻易嵌入大多数材料的结构基元中,从而实现材料从微观到宏观的物性改变。
        磁性功能材料在低功耗自旋电子学器件应用领域具有广阔前景。磁各向异性反映了电子自旋的取向程度,是磁性功能材料的一个重要参量。单晶薄膜通常具有磁各向异性,当薄膜厚度减小到几纳米时,其磁各向异性会进一步增强。因此,磁各向异性为零、或非常弱的“软磁超薄膜”较为少见,更不要说在多个方向都具有软磁特性(软磁,即具有较小的矫顽场、磁性容易翻转的材料)。而这种多方向软磁超薄膜则是发展柔性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基石。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来了:水能否调控薄膜的磁各向异性呢?
       为此,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翟晓芳课题组、上海纽约大学陈航晖课题组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周华研究员、美国国家标准计量局(NIST)Alexander Grutter研究员等合作,基于最新的水溶牺牲层方法,制备出大面积且无裂纹的自支撑锰氧化物薄膜,并将其转移至硅衬底后开展磁性方面的研究。团队出乎意料地发现,经水浸泡后,原先外延薄膜中显著的磁各向异性在厚度为几个纳米的自支撑超薄膜中竟消失了,自支撑薄膜表现出多方向软铁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和居里温度也同时提高(图1)。
图1. 外延和自站立薄膜的磁性表征
         为解密磁各向异性的“水遁术”,研究者通过多种实验表征和理论计算方法,揭示了锰价态的分层模型:水溶过程导致薄膜表面掺杂氢离子,因而该区域锰价态接近+2价,易磁化轴为面外方向;而薄膜内部则因水难以进入,锰价态仍表现为块材的+3价,易磁化轴仍保持面内方向(图2)。当自支撑薄膜减小到几纳米厚时,表面区域和薄膜内部的体积相当,整个薄膜的磁各向异性趋于消失。因此,通过采用水溶牺牲层工艺,自支撑超薄膜表面的氢离子掺杂可对整个薄膜的磁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而产生异于外延薄膜的功能特性。
图2. 氢掺杂后锰价态的分层模型
       该成果以“Engineering magnetic anisotropy and emergent multi-directional soft ferromagnetism in ultrathin freestanding LaMnO3 films”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S Nano。翟晓芳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陆勤雯,陈航晖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刘芝伟和上科大物质学院电镜中心杨群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科技大学翟晓芳教授和上海纽约大学陈航晖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工作得到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科技大学启动经费,纽约大学研究经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nano.1c110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01:03 , Processed in 0.09883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