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樊江莉等:迎接光动力疗法挑战光敏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140

主题

150

帖子

1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12:44: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樊江莉教授和中山大学巢晖教授合作,在国际著名综述类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题目为“Recent progress in photosensitizers for overcoming the challenges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from molecular design to application”的Review Article综述文章(Chem. Soc. Rev., 2021, 50, 4185-421)。
       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由于其具有时空选择性、微创性、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然而,有限的肿瘤抑制、待提高的肿瘤靶向能力以及组织穿透性不足是光动力治疗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作为光动力治疗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光敏剂(photosensitizer)的设计与制造对解决光动力治疗的问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光敏剂的研发引起了广大研究者们的关注。
       综述系统地介绍了为克服上述问题所设计并制造的光敏剂的最新进展,包括肿瘤微环境耐受型光敏剂、肿瘤选择性光敏剂和深层组织穿透型光敏剂。
       根据光敏剂分子的光物理性质和设计方向,作者按母体结构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过渡金属配合物类和有机荧光团类;系统地总结了每一类分子的设计原则、实验验证和在生物治疗领域中的应用。最后,作者总结讨论了当前光敏剂设计策略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前景。该综述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生赵学泽,通讯作者为樊江莉教授和中山大学巢晖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为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樊江莉,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0-2011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荧光识别染料研究工作,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2篇(EI 收录 20篇 ),H指数为38。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 40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13年获大连市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5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和大连理工大学“星海杰青”, 2016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荧光染料的识别与响应调控研究工作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5)和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5)。
       巢晖,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 )和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6 ) 。1992年毕业于湘潭师范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 ,1997年于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多次赴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合作科研。2004年至2005年在美国Texas A&M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基于金属配合物的生物荧光探针和抗肿瘤药物研究。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课题、教育部、广东省科技项目等20多项。在Chem. Soc. Rev., Coord. Chem. Rev., Proc. Natl, Acad. Sci. USA,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Small, Biomaterials, Chem. Commun., Chem. Eur. J., J. Med.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80多篇,论文总他引4600多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6件,授权12件;参编专著教材5部。2005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11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2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4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药物化学与分子诊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Scientific Reports》编委、《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编委、《大学化学》编委。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06:39 , Processed in 0.093440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