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潘世烈、李俊杰: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获进展

[复制链接]

203

主题

253

帖子

4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8 15:04: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作为激光频率转换的关键器件,在全固态激光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当前商用的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主要包括类金刚石结构的AgGaS2,AgGaSe2和ZnGeP2等化合物。然而,由于各自本征的性能缺陷,这些材料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红外激光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亟需开发性能优异的新型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类金刚石结构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及可调的光学性能。因此,在类金刚石结构化合物中探索具有大倍频及抗损伤的新型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图1(a)垂直于[102]方向的蜂窝层;(b)Li4MgGe2S7的三维类金刚石结构;(c)内径为4.3 ?孔道蜂窝三维结构;(d)Li4MgGe2S7晶体结构中的(Ge2S7)6-二聚体。
       在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新疆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潘世烈研究员及李俊杰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优选四面体结构基元,以类金刚石结构硫属化物为结构模板,设计并合成出首例具有大带隙的复合碱金属碱土金属四元类金刚石结构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Li4MgGe2S7。光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i4MgGe2S7具有目前报道的四元硫属化合物中最大带隙4.12 eV,同时Li4MgGe2S7表现出较好的倍频效应,约为0.7 ×AgGaS2,并能实现Ⅰ型相位匹配。理论计算的结果表明,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四面体的引入,有利于增大类金刚石结构的带隙,为后续设计大带隙类金刚石结构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这一结果将激励科研人员探索更多性能优异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复合的类金刚石结构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该研究成果以VIP(Very Important Paper)形式发表在Wiley公司出版的《德国应用化学》上(Angew. Chem. Int. Ed., 2021, DOI: 10.1002/anie.202107613)。该论文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艾力江及黄君本为共同第一作者,李俊杰研究员与潘世烈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此外,该团队在类金刚石结构中通过异价原子替代,在Hg-P-S的体系中开发出一例具有大倍频(3.6 ×AgGaS2)、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三元硫属缺陷类金刚石结构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Hg3P2S8,并成功获得毫米级的高质量单晶。该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出版的《材料化学》上(Chem. Mater., 2021, DOI: 10.1021/acs.chemmater.1c01982)。该论文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楚羽及硕士研究生王鹏为为共同第一作者,李俊杰研究员与潘世烈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107613
       https://doi.org/10.1021/acs.chemmater.1c01982




         文章来源:新疆理化所
      潘世烈,男,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于郑州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郑州大学研究生于199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到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6月招聘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先后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影响因子大于4.0的文章13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7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1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31名,出站博士后4名。目前在站博士后3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26名。
       李俊杰,男,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先后留学日本东北大学、欧洲伊比利亚国际纳米技术实验室。2019年入职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先后在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CS Nano; Adv. Sci., Nat. Commun., Energ. Environ. Sci., ACS Catal., J. Phys. Chem. Lett.等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与出版英文学术专著一部。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01:21 , Processed in 0.148725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