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1|回复: 0

[材料资讯] 郭东升、肖乐辉Angew:指示剂置换分析升级版-超分子荧光成像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123

帖子

1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2
发表于 2021-9-29 12: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荧光化学探针是一类重要的成像工具,可以识别特定的生物分子,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具有操作简单、空间分辨率高、实时成像和灵敏度高等优点。荧光化学探针由结合分析物受体部分和输出荧光信号的指示剂部分组成。目前最常用的构筑荧光化学探针的方法是直接传感,即通过共价合成将受体和指示剂连接起来。
        指示剂置换分析(IDA)是基于超分子主体和荧光指示剂以及分析物之间的竞争包结原理的一种超分子荧光传感策略。主体包结指示剂,改变其荧光性质。加入分析物后,将指示剂从主体空腔中置换出来,指示剂的荧光性质恢复,从而产生信号响应。经过多年发展,IDA已经成为另外一种构筑荧光化学探针的经典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分析物的荧光传感。IDA具有多方面优势,如容易构筑及优化探针性质、易于建立传感阵列等。然而,IDA用于生物成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大部分主体和指示剂间的结合能力不足,未被包结的指示剂会产生干扰信号。其次,对于结合能力强的主客体对,键合诱导的荧光淬灭通常不够完全,甚至许多情况下引起荧光上升,这导致成像时背景噪音很大。更为重要的是,当主体包结的指示剂被分析物置换后,指示剂分散于体系的各处,而不是和分析物处于相同位置,影响成像的空间精准程度。

指示剂置换分析

指示剂置换分析
        针对传统IDA存在的上述问题,近日,南开大学郭东升教授课题组与肖乐辉教授课题组合作,基于大环两亲的分子识别和自组装,结合福斯特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制和IDA策略,提出了一种新的超分子成像策略,用于靶向特定分子的细胞成像。在此FRET辅助的IDA策略中,首先将疏水的FRET给体负载于大环两亲组装体的内层。然后,将FRET受体包结在大环主体的空腔中,有效淬灭FRET给体的荧光,最大限度地减少成像背景噪音的产生,形成关闭状态的超分子荧光传感器。当遇到可以和大环主体键合的分析物时,分析物和FRET受体与主体的竞争键合导致FRET受体从主体空腔中释放,伴随着给体荧光的恢复。此时,FRET给体仍负载在两亲聚集体上,不会被释放,从而确保荧光信号和分析物定位于空间中的相同位置。
         在该工作中,作者设计制备了胍基修饰杯[5]芳烃(GC5A-12C)的两亲组装体作为操作平台,负载市售疏水荧光染料,二萘嵌苯(PE)和双苯乙炔基蒽(BPEA)作为FRET给体。荧光光谱、单粒子成像表明所构筑的粒子具有良好的荧光强度和单分散性。进而,根据GC5A-12C和FRET受体的结合能力、给受体间的光谱重叠、福斯特半径等关键参数,选用了荧光素(Fl)、橙黄G(OG)和四溴荧光素(EY)作为FRET受体。利用GC5A-12C空腔包结FRET受体分子,以可调节的方式有效淬灭给体的荧光,构筑了处于关闭状态的超分子荧光探针。所设计的GC5A-12C对FRET受体键合较强,可以有效抵抗细胞内其它生物分子竞争导致的干扰信号。最后,得益于GC5A-12C对三磷酸腺苷(ATP)的超强键合能力,验证了所设计探针对于ATP的成像能力,实现了活细胞线粒体内ATP的成像,概念性验证了所提出FRET辅助IDA策略的可行性。
        在现有的共价方法之外,该工作为生物荧光成像拓展了一种非共价策略,具有优良的通用性、简便性、可调节性。该策略同样适用于其他大环两亲分子,从而借助大环分子的识别选择性实现多种生物分析物的荧光成像。还可以便捷地通过非共价方式引入具有不同波长、信噪比和亮度的给体/受体对,以实现对成像性能的精准微调。


       论文信息:Supramolecular Bioimaging through Signal Amplification by Combining Indicator Displacement Assay with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Wen-Chao Geng,# Zhongju Ye,# Zhe Zheng, Jie Gao, Juan-Juan Li, Muhammad Raza Shah, Lehui Xiao* and Dong-Sheng Guo*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郭东升教授课题组博士生耿文超和肖乐辉教授课题组博士生叶中菊。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104358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
         郭东升,博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导。2001年获南开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南开大学博士学位,导师刘育教授。2006年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药功能导向的杯芳烃超分子化学研究工作。在设计合成新型水溶性杯芳烃衍生物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其分子识别与组装等基础理化性质,进而将其应用到生物医药领域,包括生物传感、调节蛋白结构/活性、跨膜转运和超分子光诊疗等,从而为肿瘤和阿尔兹海默症等系列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思路。目前已在Nature Chem.、Acc. Chem. Res.、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累计引用3500余次。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上做学术报告20余次。2013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14年入选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优秀人才;2018年入选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目前担任《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Chemistry》编委。
         肖乐辉,男,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2016-至今),博士生导师。2002-2011年在湖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于2008年赴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访问研究一年。2011-2012年分别在美国能源部 Ames 实验室以及华盛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2015年受聘为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获得湖南省创新、创业培养对象等项目资助;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目前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物理化学等性能的分析,单分子及单颗粒光谱分析以及单细胞成像分析,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nnu. Rev. Anal. Chem., Anal. Chem., Nanoscale, Biomaterials, J. Phy. Chem. C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40余篇。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07:05 , Processed in 0.462554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