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9|回复: 0

[材料资讯] 金明尚等Nature:在催化剂设计和能源转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182

主题

218

帖子

3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7
发表于 2021-10-10 10: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安交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金明尚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邬剑波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殷亚东教授课题组密切合作,在催化剂表面应变调控提升铂(Pt)催化性能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调控铂催化剂表面应变获得高效电催化剂”(Mastering the surface strain of Pt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is)于10月6日发表在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上。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探索应变如何影响铂电催化,而且还为制造用于可再生能源转换反应的高性能铂催化剂提供了一条有前途的途径。
       铂催化剂是目前能源领域最重要的一类催化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水分解制氢等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应变调节能控制铂原子间距离,从而灵敏地改变其电子结构,进一步结合晶面调控可以在原子尺度上针对特定催化体系实现铂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电子和几何结构的优化,进而获得高效铂催化剂。目前,催化剂表面应变调节主要依赖于铂在另一种材料表面的沉积(形成核壳结构)。虽然铂和其他材料之间存在晶格常数差异,但这种获得表面应变的方式难以实现应变的精准、连续调节。如何实现铂催化剂表面应变的精准、连续调控是催化领域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难题。金明尚教授研究团队在前期发现钯(Pd)纳米晶体可以通过磷化和去磷化反应实现体积连续改变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铂基核壳结构的磷化和去磷化处理的全新应变调节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不同表面结构的铂催化剂表面应变的调节,甚至有望进一步拓展至其他材料,具有普适性。

钯基纳米立方体

钯基纳米立方体
利用钯基纳米立方体内核在磷化/去磷化过程中的体积伸缩调控铂壳层晶格应变
        为实现铂催化剂晶格应变的精准、连续调节,该合作团队首先将铂沉积于钯基材料表面形成Pd@Pt及PdP@Pt核壳结构。在前期研究中,金明尚教授团队曾发现对钯纳米立方体进行磷化处理会引起明显的体积膨胀;相反,通过去磷化处理又可使PdP纳米颗粒体积回缩至初始状态。基于此,研究发现对Pd@Pt(PdP@Pt核壳结构)进行磷化(去磷化)处理可以获得相应的拉伸(压缩)应变。该团队进一步通过控制磷化(去磷化)程度调节实现了铂晶格伸缩程度的精准调控,得到在-5.1%到5.9%范围连续可调的晶格应变。通过原子分辨的球差电镜表征系统分析了实验条件对晶格应变的影响,并结合理论计算揭示了晶格应变能改变催化体系中关键物种在铂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强度和吸附位点从而影响其催化活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深入理解铂催化剂“应变—活性”构效关系的基础上,该团队通过应变优化使铂催化剂在甲醇电催化氧化和析氢反应中的活性分别提升2.5倍和1.5倍以上。晶格应变调节方法的开发为高效铂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指导和全新的实验方法,并有望应用于燃料电池、电解水产氢产氧等领域,助力国家能源战略。
         该研究工作在金明尚的带领下,应变调节实验和催化性能表征部分主要由金明尚教授团队博士贺天欧、博士后王伟聪完成,球差电镜表征和应变分析由上海交通大学施枫磊博士完成,理论计算部分由重庆大学杨小龙博士完成。西安工业大学李祥博士也参与了工作的部分研究与结果分析讨论。西安交大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以及开放课题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870-z


         金明尚简介:
        金明尚,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2012年3月受聘于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2016年加入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8年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021年入选“爱思唯尔2020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在Nature, 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6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有8篇是SCI高被引论文,引用7000余次。受到国际材料学会、中国化学会等邀请作特邀报告5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邬剑波,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他于2005年7月和2007年7月在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分别获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2012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杨宏教授,并于2012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8月加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材料系左建民教授实验室任博士后研究员,并工作至2014年11月。2014年12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从事于金属基合金能源材料成分结构设计与制备,擅长于表面化学催化反应相关的材料表面结构和成分的控制。在国际著名杂志,包括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Nano Lett., Adv. Mater.,等发表44篇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 9 的有 11 篇(其中一篇工作被Nature的一篇综述报道),SCI他引达2500多次。拥有6项国内国际专利及专利申请。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nature|主题: 151, 订阅: 2
  • · 催化|主题: 1066, 订阅: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6 15:13 , Processed in 0.090117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