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长水、李玉良合作开发出兼具锂、钠、钾优异存储性能的三维硅取代石墨炔

[复制链接]

58

主题

87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09:03: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高容量、高稳定性的可充电电池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开发新型高效电池,探索新型电极材料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途径之一。目前已经有许多材料如石墨烯、石墨炔、COFs、MOFs、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等,作为有潜力的电极材料被开发研究。然而,对于不同种类的碱金属如锂(Li)、钠(Na)和钾(K),由于这些离子的直径和性质不同,很少有材料可以同时适应并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钠离子电池(NIBs)、钾离子电池(KIBs)的电极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空间构型进行预先设计,使其具有丰富的存储空间和有效的扩散路径,将会是实现开发制备多功能储能材料的有效途径。
  近日,青岛能源所黄长水研究员,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合作,开发制备了一种硅原子取代的三维石墨炔材料硅-钻炔(Si-DY),这种硅取代石墨炔材料具有明确的骨架构造,是由sp3杂化的Si原子通过直线型丁二炔键链接构成稳定的三维多孔类金刚石骨架。在前期石墨炔类材料的合成开发研究基础上(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3968; Nat. Commun. 2017, 8, 1172;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0740; Energy Environ. Sci. 2018, 11, 2893; J. Mater. Chem. A 2019, 7, 11186; Appl. Catal. B Environ. 2020, 261, 118234),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工作人员通过四乙炔基硅烷在铜箔表面发生的交叉偶联反应,制备得到的具有三维类金刚石骨架构造的硅取代石墨炔类材料。所制备的Si-DY具有大量的炔键,丰富多样的三维孔道构造和良好的导电性。类金刚石骨架不仅能够保证Si-DY的化学结构稳定性,同时,其均匀的多孔构造也为碱金属离子的扩散提供了优质的通道。这些特点确保Si-DY在多功能负极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通过固体核磁、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曼、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同步辐射等表征,结合理论计算模拟,证实了Si-DY的三维精确骨架结构。研究发现,Si-DY本身具有大量的炔键和分层级的孔洞构造,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离子存储位点和传输通道,在碱金属离子如Li、Na、K的存储方面均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理论计算表明, Si-DY的Li、Na、K理论存储容量分别为3674, 2810, 1945 mA h g-1,同时,在实验中也得到了高达2350, 812, 512 mA h g-1的Li、Na、K实际比容量,表明三维多孔的Si-DY在实际储能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优势。在与其他众多碳基材料甚至是硅基材料比较之下,Si-DY作为多功能负极在电池中展现了包括超长循环稳定性和卓越倍率性能的优秀电化学存储表现(如图所示)。
  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能源领域知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杨泽,通讯作者为黄长水研究员和李玉良院士。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中科院前沿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文/图 杨泽)
  
  图 1. 多功能Si-DY负极在三种电池应用中的表现和与其他材料性能的比较。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enm.202101197
  Ze Yang, Yuwei Song, Chunfang Zhang, Jianjiang He, Xiaodong Li, Xin Wang, Ning Wang, Yuliang Li, Changshui Huang,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1, 2101197.


      文章来源:大连化物所
       黄长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之后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08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工作。2010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材料工程系和化学系开展博士后工作研究。之后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任研究员、碳基材料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炔碳基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目前在Chem. Rev.,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SCI论文130余篇。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山东省杰青、山东省“泰山学者”等项目资助。
      李玉良,无机化学家,1949年10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圣母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作访问学者和教授;2007-2015年任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Scientific Reports,无机化学等杂志编委以及环太平洋化学大会的分会主席等。
从事以无机化学为基础的交叉科学研究,开展了分子基材料及其聚集态结构、异质结构和性质研究,发展了具有光电活性的碳及富碳材料多维、高有序、大尺寸纳米结构生长方法学;建立了碳材料化学合成系统方法,在铜表面上合成了具有本征带隙sp和sp2杂化的二维碳石墨炔,实现了人工化学合成全碳材料。建立了无机/有机半导体异质结共生长新方法,解决了纳米科学中异质结构相容生长的关键问题,成为国际上生长低维异质结构的经典方法;考虑结构和能量的匹配原则,提出了分子基材料低维结构自组装方法学,实现了大面积、高有序低维聚集态结构的可控制备。在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多次被C& EN News、Materials Today、NPG Asia Materials、Nanotech等作专题评述,他引10000余次。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第二和第四完成人各一项)两次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09:16 , Processed in 0.12337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