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李国辉研究员团队揭示人类端粒DNA合成关键分子机制

[复制链接]

139

主题

154

帖子

27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09:18: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我所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组(1106组)李国辉研究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准医学研究院雷鸣教授、武健教授团队合作,在揭示人类端粒DNA合成关键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DNA—蛋白复合体,用于保护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完整性。端粒的DNA会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逐渐缩短,一旦染色体末端端粒DNA消化殆尽,染色体将被降解或发生融合,细胞则会立即启动凋亡机制。因此,端粒被认为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是人类抗衰老研究的重点。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端粒酶也将被同时激活用于合成端粒DNA,以补偿端粒在该过程中的损失。人类端粒酶是一种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多亚基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其功能缺失与人类多种端粒综合症有关,例如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 DC)和小脑发育不全综合症(Hoyrara Hreidarsson syndrome,HHS)等。在传统逆转录酶合成DNA的过程中,引物DNA与RNA模版至少要保持6个以上碱基配对才能够开启DNA合成活性;而人类端粒酶仅需要3个碱基配对即可维持其端粒DNA的合成活性。
  为了阐明上述重要过程的分子机理,本工作中,雷鸣和武健团队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人类端粒酶全酶与端粒DNA引物和RNA模版杂合双螺旋的复合体结构。结合这些结构信息及李国辉团队深入的理论研究发现,人类端粒酶催化亚基中关键氨基酸Leu980在控制DNA-RNA杂合双螺旋配对长度调控方面具有关键作用。Leu980扮演着类似拉链头的作用,使底物DNA-RNA杂合双螺旋相对分离,且仅保持3个碱基配对的杂合状态。理论研究表明,将Leu980突变成Gly,可使DNA-RNA杂合双螺旋形成更紧密的6碱基配对构象。后续生化实验证实,Leu980Gly的突变将严重影响人类端粒酶持续和稳定的DNA合成能力。同时,理论方面动态结构信息分析表明,人类端粒酶中负责稳定杂合双螺旋底物两端手指结构域的反向协同构象互作,是端粒酶行使功能的重要结构特征。该工作为人类端粒酶重复合成端粒DNA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成果以“Zipper Head Mechanism of Telomere Synthesis by Human Telomerase”为题,于近日发表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万福堂博士后、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丁勇博博士、我所1106组张跃斌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吴振芳副教授。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文/图 张跃斌、李国辉)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1-00586-7
        文章来源:大连化物所
       李国辉,男,博士,研究员,1972年生,辽宁沈阳人。1994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物理系,2000年获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博士学位,毕业于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从事分子光谱的精确量子力学计算研究工作,从2001年到2006年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理论与计算生物学方面的方法学发展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从2006年3月份开始到2009年3月份应聘回国工作,一直在世界著名生物制药公司Biogen Idec Inc.从事计算生物学方法的发展和小分子药物以及蛋白质药物的研发工作。回国后担任大连化物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现为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模拟与设计题目组组长。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21:51 , Processed in 0.08724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