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何平教授和周豪慎教授发明长寿命全固态锂-碘电池

[复制链接]

203

主题

253

帖子

4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和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社会对绿色环保的高比能电化学能源系统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基于嵌入型正极材料、石墨负极与有机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其比能量已达极限,且在高温、过充等极端条件下易发生燃烧甚至爆炸事故,难以满足下一代高比能和高安全储能系统的要求。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基于碘正极和锂金属负极的锂-碘电池不仅拥有比能量高、成本低廉和环境友好的优势,且具有超长的循环寿命和优异的倍率性能。液态锂-碘电池的相关研究虽已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多碘离子的穿梭效应和有机电解液安全性差这两大难题始终阻碍着其发展和应用。全固态锂-碘电池采用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在提高电池安全性的同时,完全避免了多碘离子的穿梭效应,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下一代新型电池体系。但是固态锂-碘电池由于多碘离子的界面化学过程缓慢导致的实际放电容量低、循环寿命差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这严重制约该体系的实用化。
         最近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何平周豪慎首次实现了可充型锂-碘电池的大容量长寿命循环。该研究团队提出多碘离子“限域溶解”的策略,将多碘化物的溶解定位在碘正极附近的有限空间内。同时,多碘化物向负极侧的穿梭被完全阻断。该工作精心设计了由分散层和阻挡层组成的组合电解质。作为分散层的聚(环氧乙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溶解在放电/充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碘化物,从而促进快速和高度可逆的多碘化物化学。单锂离子导体 Li1.5Al0.5Ge1.5(PO4)3作为阻挡层,有效避免了多碘化物的穿梭效应。这种组合电解质结构,成功地诱导了多碘化物氧化还原反应。由于多碘化物氧化还原反应快速而稳定,全固态LIB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高安全性,该电池1C高倍率的放电/充电测试,可稳定循环9000次,保持112.9 mAh g-1的高比容量,容量保持率高达84.1%,平均库仑效率高达99.8%。该体系在要求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的储能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图1. (a)基础全固态LIB和(b)本工作中的可充电全固态LIB中正极/电解质界面的反应机理示意图。
图2. 全固态锂电池电化学性能
       以上工作以“Achieving long cycle life for all-solid-state rechargeable Li-I2 battery by a confined dissolution strategy”为题,于2022年1月10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Doi: 10.1038/s41467-021-27728-0)。南大现代工学院为该论文的通讯单位,论文第一作者是该院2021届博士程铸,何平教授、周豪慎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侯广进研究员的重要帮助。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功能材料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
       周豪慎,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国家特聘专家。1985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4年研究生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员,主任研究员,教授级主任研究员、研究组组长,首席研究员。日本国立东京大学特任教授(兼)。长期从事能量储存与转换方面的研究,特别在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新型电池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方面做了大量长期的工作。在Nature Materials(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Angew. Chem.Int. Ed(7篇), Energy Environment Sci.(11篇), Adv. Energy Mater.(4篇)Adv. Mater.(14篇), Adv. Fun. Mater.(4篇), J. Am. Chem. Soc.(5篇), Nano Letter(3篇), ACS Nano(3篇)等学术和专业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超过250篇,发表论文他引超8000次,其中单篇被引用100次以上的超21篇,SCI上H-index为52。已取得专利20多件。      
        何平,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6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6月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赴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能源技术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员(博士后),从事高比能量二次电池的开发和研究。2011年11月受南京大学人才引进计划资助回国工作,并筹建“南京大学储能材料与电池技术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材料电化学与储能器件,包括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水系二次电池,高比能量锂-空气电池。近年来在能源材料及化学领域的权威刊物如Nat. Chem. 、 Nat. Commun. 、 Energy Environ. Sci. 、 Adv. Mater. 、 Adv. Energy Mater. 和Nano   Energy 等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其中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0篇,文章他引3500余次,个人H-index 33。获得日本及中国专利10余项。2009年获得吴浩青电化学奖,2015年获南京大学“中国银行教学成果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和30余种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目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课题负责人,还承担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973)课题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等项目。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16:08 , Processed in 0.08647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