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游劲松/宾正杨课题组提出“三维分子相互作用”策略构筑非传统结构OLED电子传输新材料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178

帖子

30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31 16:00: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凭借其低能耗、高亮度和柔性等优点备受关注。在OLED中,传输材料在决定驱动电压、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等方面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学术界广泛使用的电子传输材料大都存在玻璃态转化温度(Tg)过低的问题,显著影响器件工作稳定性。因此开发具有高Tg值和高电子迁移率(μe)的电子传输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产业化意义。
        四川大学游劲松教授、宾正杨副研究员团队通过对广泛使用的电子传输材料4,7-二苯基-1,10-邻菲啰啉(BPhen)的单晶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存在较弱的分子间C−H×××p相互作用,可能促使分子滑动而产生聚集现象,最终导致材料较低的Tg值(62 ℃)。据此,课题组提出了“三维分子相互作用”策略来改善材料的Tg值。作者将1,10-邻菲啰啉骨架中的分散的两个氮原子聚集,一方面增强其缺电性,降低最低未占据轨道能级,有利于提高电子的注入效率;另一方面,两个氮原子的孤对电子由向内转变为向外朝向,有利于增强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因此,作者设计了一类非传统的苯并噌啉结构,并以铑催化的氧化C−H/C−H自偶联反应为关键步骤,成功构筑了以苯并噌啉为母核的新型电子传输材料2,9-二苯基苯并噌啉(DPBZC)。单晶结构显示其存在高度有序的三维分子相互作用,包含二维网状氢键相互作用和一维p-p相互作用。在x-和y-轴方向,DPBZC的氢键长度略短于BPhen的氢键长度,因此DPBZC拥有比BPhen更强的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在z-轴方向,DPBZC展现出面对面的堆积模式,拥有比BPhen更强的分子间p-p相互作用。因此,高度有序的三维分子相互作用赋予了DPBZC极高的Tg值,其达到218 ℃,远高于BPhen等常用电子传输材料,并且也赋予了其较高的μe值,达到6.4 ′ 10-4 cm2/V s。
       为了进一步探索其在OLED中的应用,作者制备了以DPBZC为电子传输材料的超敏荧光OLED(TSF-OLED),器件测试结果表明基于DPBZC的OLED展现出了优于其他传统电子传输材料的器件性能和稳定性,其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了20.1%,最大功率效率为70.6 lm/W。此外,纯薄膜的形貌学稳定性测试同样表明DPBZC相比BPhen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该工作不仅展示了“三维分子相互作用”策略在设计高性能电子传输材料方面的实用价值,同时再次体现了C−H键活化在构筑结构非传统的OLED材料方面的优势。
       该研究以“Structurally Nontraditional Benzo[c]cinnoline-Based Electron-Transporting Materials with 3D Molecular Interaction Architecture”为题目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四川大学为第一单位,化学学院游劲松教授和宾正杨副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师洋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四川省科技厅、四川大学的经费支持。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02898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
        游劲松 博士,教授,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曾担任化学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十二五“863”项目“新型纳米能源材料及器件制备关键技术”首席专家。1998年6月于四川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台湾中兴大学、德国Rostock有机催化研究所、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ISU)、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2000年7月晋升为四川大学副教授,2004年5月特聘为四川大学教授。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005年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05年获得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得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获得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014年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宾正杨,1991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现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研究员。他致力于OLED新机制、新材料和新器件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惰性金属配位反应的电子注入新机制;采用C–H键活化新策略,发展了一系列具有非传统结构的新型发光材料,突破OLED效率和寿命的瓶颈,为实现OLED核心材料的国产化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19:31 , Processed in 0.094987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