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葛子义研究员在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128

主题

177

帖子

29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08:40: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 OSCs)凭借质轻、可溶液法加工、成本低等独特优势,近几十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高效率的OSCs吸光活性层由聚合物给体和小分子非富勒烯受体组成,但聚合物本征的分子量多分散性使得其存在批次差异性,会造成光电转化效率(PCE)的不同,不利于未来的大批量制备。相比之下,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化学结构确定、重复性好和批次差异小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同时,不理想的微相分离形貌也限制了其PCE的进一步提升。给受体类似的A-D-A型结构使得合理的调控相形貌成为较大的挑战,高结晶性和合适的相分离尺度往往相互制衡,造成相对较低的PCE(通常<16%)。
       针对该系列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在研究员的带领下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前期研究结果(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808-2815)发现,在小分子给体侧基引入双氟原子,能显著改善分子pi-pi堆积、激子解离和电荷传输,最终获得超过13%的光电转化效率。通过进一步优化后处理工艺,全小分子器件PCE进一步提升至15.4%,同时阐释了热退火和溶剂退火对于调整活性层形貌存在不同的运作机理(Adv. Energy Mater. 2021, 2100800)。
小分子给体材料的端基调控策略和OSC性能
  近期,宁波材料所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在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研究人员首次将端基非对称取代策略运用于小分子给体材料中。通过组合一系列不同吸电子能力的端基——氰基乙酸酯(CA)、罗丹明(Reh)、和茚酮(ID),研究人员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小分子给体材料SM-CA、SM-CA-Reh、SM-Reh、SM-CA-ID和SM-ID。与小分子受体N3共混时,发现基于SM-CA-Reh:N3的器件整合了SM-CA:N3高填充因子和SM-Reh:N3高电流的特点,最终器件效率从15.41%(SM-CA:N3)显著提升至16.34%。该效率同时也是目前公开报道的二元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值。而基于SM-CA-ID和SM-ID的器件效率逐渐下降,分别为8.20%和2.76%。通过表征微观的分子堆积和整体的相分布,发现分子的pi-pi堆积是决定相分离形貌的主要因素,而非结晶性或者偶极作用。同时SM-CA-Reh:N3中由于罗丹宁的引入,相尺寸略微增大,但仍保持了SM-CA:N3中较好的相分离网络。这也较好解释了基于SM-CA-Reh:N3的器件对于SM-CA和SM-Reh光伏性能的整合。
  相关成果以“Asymmetric Substitution of End-Groups Triggers 16.34% Efficiency for All-Small-Molecule Organic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202752)。博士生葛金峰为第一作者,葛子义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论文同时得到国家纳米中心魏志祥研究员和华南理工大学黄飞教授团队的支持。
  此外,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9255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A20331和81903743)等项目资助。


    文章来源:宁波材料所
       葛子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博导。1999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2004年获中科院化学所博士学位。2005-2009年分别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神奈川大学、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从事有机光电研究。2009年初受聘于华东理工大学教授。2010年加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担任 “有机光电化学”学科带头人、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课题组组长。先后入选中科院青年拔尖科学家,浙江省杰青、浙江省“151人才”、“钱江人才”等。目前主要从事有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OLED和导电高分子功能材料研究。迄今在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并被引用2000多次,撰写Springer等有机太阳电池专著章节3部。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29项。20多次受邀做著名学术会议邀请报告。目前担任《储能科学与技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杂志编委、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国际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国际会议(ICOOE 2014)大会主席。2009年以来,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前沿重点项目、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在内的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担任国家科技奖,国家自然基金委、拔尖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项目评审专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11:53 , Processed in 0.090605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