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彭海琳课题组与合作者报道新型二维半导体Bi2O2Se异质结红外探测

[复制链接]

60

主题

75

帖子

13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5 18:16: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外光探测器作为人们观测自然的“千里眼”,在红外夜视、安全侦查、和军事遥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远距探测芯片的核心器件,红外光探测器发展的关键在于新型红外光电材料的开发。传统III-V和II-VI族化合物(如:HgCdTe、GaAs/AlGaAs量子阱和InAs/GaSb超晶格等)的开发推动了商业红外探测技术的革新,然而,低温工作条件和复杂的制备工艺等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兴起为室温高灵敏红外探测器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二维半导体的原子级薄层特性制约了高量子效率二维红外探测器的开发与应用。得益于独特的超薄平面结构及层间范德华相互作用,二维半导体异质界面可以不受传统异质结界面必须晶格匹配的限制,便于制备高质量薄膜和加工成焦平面阵列,为新型多功能、高灵敏、室温红外光电探测器件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过去五年多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课题组和合作者首次发现一类同时具有超高电子迁移率、合适带隙、环境稳定和可批量制备特点的全新二维半导体芯片材料(硒氧化铋,Bi2O2Se),并开发了二维Bi2O2Se高速低功耗电子器件、量子输运器件、超快高敏红外光探测等高性能电子和光电器件(Nature Nanotech. 2017, 12, 530; Nature Commun. 2018, 9, 3311; Science Adv. 2018, 4, eaat8355; Nature Electron. 2020, 3, 473; Acc. Mater. Res. 2021, 2, 842; PNAS 2022, 119, e2122436119)。
        近日,北京大学彭海琳课题组和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胡伟达、苗金水团队合作,提出将动量匹配和能带匹配(能动量匹配)的范德华异质结应用于红外探测。基于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高品质无应变二维半导体Bi2O2Se晶体,实现了具有动量匹配和能带对齐的二维半导体硒氧化铋/黑磷(Bi2O2Se/BP)范德华异质结高效光电探测器开发。研究表明,二维半导体Bi2O2Se/BP范德华异质结倒易空间(K空间)中动量匹配有效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生成和跃迁,且II型能带对齐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和收集;二维半导体Bi2O2Se/BP形成的高品质范德华异质界面降低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速率。由此,二维Bi2O2Se/BP半导体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实现了与传统材料红外探测器相比拟的量子效率,在1.3 μm和2 μm处实现了创纪录84%和76.5%的量子效率。此外,二维Bi2O2Se/BP光电探测器在2 μm短波红外波段偏振比高达17,适用于偏振光电探测器开发。范德华异质结构动量匹配和能带对齐的构筑策略有望为高敏红外光电探测器件开辟新途径,为高量子效率红外探测器的研制提供新方法。
       该研究成果以“Momentum-matching and band-alignment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for high-efficiency infrared photodetection”为题发表于2022年7月29日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2022, 8, eabq1781。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胡伟达研究员、苗金水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为该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并列第一作者为陈允枫博士、谭聪伟博士及王振博士。该工作得到了来自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的资助。
二维半导体Bi2O2Se/BP范德华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与量子效率及偏振特性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q1781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
      彭海琳、男、1978年生、湖南湘乡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吉林大学学士(1996-2000年),北京大学博士(2000-200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2005-2009年)。 2009年6月到北京大学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纳米材料化学与纳米器件研究,当前研究兴趣包括石墨烯与拓扑绝缘体纳米结构等二维晶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化学调制与光电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7的论文8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11篇)、J. Am. Chem. Soc.(10篇)、Nano Lett.(21篇)、Adv. Mater.(7篇)、Phys. Rev. Lett.(1篇)、ACS Nano(9篇)、Small(7篇)、Acc. Chem. Res.(1篇)、Coord. Chem. Rev.(1篇),Nano Today (1篇),论文被他引逾6600次,单篇最高他引2500余次;申请专利15项。曾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第二完成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批国家首批优秀青年基金(2012年)、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2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2014年)、国家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近5年来,在国际及双边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40余次,筹划和组织国际和双边会议6次。担任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石墨烯科技创新专项技术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石墨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化学》青年编委和《科学通报》编委。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22:14 , Processed in 0.08920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