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回复: 0

[材料资讯] 潘毅、王毅和郑佑轩团队开发了新型笼手性碳硼烷发光材料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33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发表于 2022-9-19 17: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手性发光材料由于可以发射圆偏振光(CPL),在信息存储、3D显示等前沿应用领域有重大研究价值。但是很多传统的手性发光材料因手性中心和发光中心相互分离而限制了其CPL性能。因而开发手性中心与发光中心相结合的新型手性发光材料成为提高手性发光不对称因子(g)的重要研究思路。碳硼烷作为一类具有特殊电子特性的三维笼状结构分子,具备高热稳定性和高化学稳定性,已广泛应用于发光材料的设计应用。而碳硼烷笼手性作为一类特殊的三维空间立体手性源,还尚未应用于手性发光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手性发光材料

手性发光材料
       近日, 潘毅王毅教授和郑佑轩教授团队以笼手性碳硼烷并茚酮结构作为电子受体,通过调整电子给体基团咔唑与苯环的连接位点,设计合成了2个蓝色笼手性碳硼烷发光材料Cb1和Cb2,拆分得到了两对对映体(R/S)-Cb1和(R/S)-Cb2,并对它们在圆偏振发光(CPL)和聚集诱导电化学发光(AIECL)方面的性质应用进行了研究。

手性发光材料

手性发光材料

手性发光材料

手性发光材料
       (R/S)-Cb1和(R/S)-Cb2对映体在溶液态和固体薄膜态下的CD和CPL光谱均表现出高度对称性。在正己烷中,其光致发光不对称因子(gPL)分别为0.29×10-3/ -0.28×10-3和1.42×10-3/ -1.33×10-3。而在薄膜状态下,(R/S)-Cb1和(R/S) -Cb2的gPL因子分别提高到6.24×10-3/ -6.11×10-3和7.38×10-3/ -7.46×10-3,高于多数有机手性发光小分子,这可能是由于分子在薄膜状态下规则排列导致的。并且研究发现,(R/S)-Cb1和(R/S)-Cb2由于咔唑基团与苯环的连接位点的不同,二者显示了很多不同的性质。

手性发光材料

手性发光材料
        随着溶剂极性的逐渐增大,(R/S)-Cb1溶液的荧光量子产率(PLQY)不断衰减,发射峰逐渐红移,CPL发光强度增加,gPL因子逐渐增大。这一现象是由于分子内扭曲电荷转移(TICT)效应造成,使得(R/S)-Cb1可以应用于溶剂极性识别领域。
        而Cb2表现出了明显的聚集诱导电化学发光(AIECL)性能,且表现出优良的ECL稳定性。同时Cb2可应用于神经递质多巴胺浓度检测,在生物检测领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该工作将碳硼烷笼手性电子受体这一全新的手性源应用于手性发光分子的设计,合成的Cb1和Cb2表现出较高的g因子,证明了碳硼烷笼手性在手性分子设计合成中的潜力。而通过调整供电子基团与苯环的连接位点,使结构类似的Cb1和Cb2显示出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
该工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22, DOI: 10.1002/anie.202209438),博士研究生童晶晶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毅教授和郑佑轩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特别感谢朱俊杰教授和其课题组的曹越博士、张怡文硕士在AIECL测试方面的帮助,特别感谢王鹏工程师对光谱测试及计算方面的帮助!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
      潘毅,南京大学教授。男,1957年生,1978年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2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副校长,国家863计划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负责人,中国化学会理事。2001年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基金资助;2002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资助。
       王毅,男,1983年生,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2005年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2010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2011-2012年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3年至今先后任南京大学国家863计划新材料MO源中心副研究员,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郑佑轩,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稀土学会第六届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Scientific Reports编委。1997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2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导师为张洪杰院士。 2002.9-2004.12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导师为Karl Leo教授; 2005.4-2005.11意大利国家研究院博洛尼亚分会有机合成和光反应研究所博士后,导师为Nicola Armaroli研究员;2006.1-2006.10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物理系访问学者,导师为William Gillin教授;2006.12加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和在器件中的应用,尤其是磷光配合物发光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至今在在Nat. Mater.、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发表文章100余篇,申请了国际和国内专利60余件并授权10余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和重大横向项目。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8 09:21 , Processed in 0.200139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