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6|回复: 0

[材料资讯] 郭少军团队在高熵材料精准制备领域取得进展

[复制链接]

41

主题

46

帖子

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2
发表于 2022-10-31 07: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熵合金是由五种及以上不同元素(每种元素含量在5%—35%之间)组成的固溶体,随着元素种类的增多,合金材料中构型熵也随之增大。与传统低熵纳米材料相比,其晶格畸变所引起的应变效应对催化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在热力学(ΔGmix=ΔHmix-TΔSmix)和动力学(空缺机制进行扩散)上可形成更稳定的晶体结构。因此,设计特定结构的高熵合金纳米材料为构建高效稳定的电催化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然而,以往的制备方法对条件要求苛刻,需要高温来克服反应能垒,使得催化材料结构难以精确控制;或者产生尺寸较大不适合催化的纳米材料。目前,寻找一种低温方法精准制备结构、成分可控的高熵(亚)纳米材料是高熵材料领域的难点。
         近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郭少军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新的还原-扩散普适性方法制备系列铂基多金属高熵纳米线(元素可达10种)。与以往的高温制备方法不同,该制备方法可在低温(180~220℃)下将多个元素均匀混合,形成结构和成分可控的高熵纳米线(图1),该方法可拓展制备17种高熵纳米线(图2)。与低熵纳米线相比,高熵纳米线晶格发生畸变,改变了纳米线的应变分布和电子结构(图3),其在氢氧化反应(HOR)和析氢反应(HER)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相关工作以“A general approach to high-entropy metallic nanowire electrocatalysts”为题发表在Cell出版社旗舰刊Matter (2022 DOI: 10.1016/j.matt.2022.09.023)上。

高熵纳米带

 高熵纳米带
图1. 高熵纳米线的元素分布图

高熵纳米带

 高熵纳米带
图2. (A)高熵纳米线生长机理;(B)高熵纳米线的拓展合成

高熵纳米带

 高熵纳米带
图3. 十元高熵纳米线与三元纳米线形貌结构对比分析。(A-C)三元纳米线和(D-F)十元高熵纳米线的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G, H)高熵纳米线几何相分析;(I)X射线吸收光谱分析

图4. 高熵纳米带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另外,该团队在亚纳米尺度实现了多组元高熵合金晶体的二维各向异性可控生长。通过模板辅助技术克服金属晶体固有的形成紧密排列结构的倾向,使多种热力学不混溶元素通过置换途径在Ag纳米线表面可控成核及晶体生长,再结合脱合金技术,首次实现液相合成厚度仅为0.8 nm的五至八元二维高熵合金亚纳米带材料(图4)。其中,具有丰富局部应变的五元PtPdIrRuAg亚纳米带材料在碱性电解质中表现出优异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活性及稳定性。六元PtPdIrRuAuAg亚纳米带材料在金属空气电池中显著降低充电过电位并提升循环性能。相关工作以“A general synthetic method for high-entropy alloy subnanometer ribbons”为题发表在J. Am. Chem. Soc.(2022, 144, 10582)上。
         郭少军为第一篇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博士后孙英俊和博士生张文舒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郭少军和香港理工大学黄勃龙教授为第二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后陶璐和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孙明子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科学探索奖、中国石油天然气创新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
          郭少军博士,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及能源与资源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计划入选者,世界高被引科学家。郭博士于200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于2011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析化学家汪尔康研究员。2011年1月前往美国布朗大学化学系师从孙守恒教授。2013年6月入选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奥本海默杰出学者。2015年9月加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目前获得多项重要的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包括2014和2015年连续两年入选世界高引用率科学家,John Wiley&Son出版社的“Materials Views”专栏对申请人进行了专访 (2016. 01),2014年国家计划,2013年奥本海默杰出学者和2012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
迄今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 (1), Chem. Soc. Rev. (2), Acc. Chem. Res. (1), JACS (13), Adv. Mater. (7), Angew. Chem. (5), Nano Lett. (4), ACS Nano (12), Nano Today (1), Adv. Energy Mater. (3)和Energy Environ. Sci. (2)等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和书章节4部,其中发表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0的50篇 (通讯/第一作者影响因子大于10的35篇)、ESI Top 1%高引用率文章34篇、ESI Top 0.1%热点文章7篇、亮点文章5篇、封面文章6篇、VIP文章3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34篇和超过600次的3篇。36次被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Science News, Science Daily, Materials Today, Nano Energy和Physics News等多家刊物和网站专题评论。发表文章已被引用近13000次,H指数为60。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07:33 , Processed in 0.12441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