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高哲/覃勇构建出有机分子修饰策略有效增强氢溢流效应促进催化加氢

[复制链接]

182

主题

218

帖子

3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22 09:04: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氢溢流是多相催化涉氢反应中的重要基元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增强氢溢流效应,对其进行精准调控是构建高效涉氢反应催化剂的关键。氢溢流在不可还原性氧化物载体上常常受到限制。研究发现,水或其他醇、酮等分子等可以促进不可还原载体表面的氢溢流。然而对溢流效应的进一步增强及精确调控仍然面临重要挑战。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高哲研究员和覃勇研究员团队基于前期对氢溢流效应的认识(Nat. Commun., 2019, 10, 4166; Nat. Commun., 2020, 11, 4773;ACS Catal., 2021, 11, 3159;Nat. Commun., 2022, 13, 118),构建了一种有机分子脉冲修饰策略,有效增强了Pt/SBA-15表面的氢溢流效应,且可以通过调控有机分子脉冲数实现对溢流的精准调控,提升了催化加氢反应性能。
  图1 催化剂的(A)制备流程图、(B)H2-TPD谱图、(C)H-D交换速率图、(D)与WO3混合样品的颜色随时间变化照片以及(E)典型的Pt/SBA-15、250FAS-Pt/SBA-15和1%FAS-Pt/SBA-15表面氢溢流示意图。
  团队在SBA-15上沉积Pt纳米颗粒,随后采用类分子层沉积(MLD-like)方法在其表面脉冲不同次数的氟硅烷(FAS)分子进行硅烷化修饰(图1A)。基于MLD技术的自限制特点,在低脉冲数(<300)时,得到有机分子亚单层修饰样品。氢溢流表征(H2-TPD,H-D交换和WO3变色实验)结果表明,未修饰的样品(Pt/SBA-15)几乎没有氢溢流发生,通过FAS脉冲修饰方法得到的样品氢溢流效应明显增强,远高于传统浸渍方法修饰的样品(图1B-E)。在低脉冲数下(< 300),氢溢流量随FAS脉冲数逐渐增加,在较高的FAS脉冲数(>300)下,氢溢流量逐渐减少,溢流量可以通过调控FAS脉冲数实现精确调控。
  以肉桂醛加氢反应为探针反应,探究了Pt/SBA-15在不同溶剂中的催化性能。结果发现催化剂在醇类溶剂中表现出更高的转化率。FAS有机分子修饰后,催化性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转化频率(TOF)随着FAS脉冲数先增加后降低(图2A)。250FAS-Pt/SBA-15表现出最佳的加氢性能,其TOF相比于未修饰的Pt/SBA-15(642.8 h-1)提高至1445.4 h-1。TOF值与氢溢流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图2B),以及各种表征结果,表明有机分子修饰后催化性能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氢溢流效应的增强。对比一系列含有不同官能团的有机物种修饰的样品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阐明了含碳物质(尤其是含氧官能团)的存在是促进溢流效应的重要原因。这种有效促进氢溢流的策略为设计高效的多相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研究结果近日以“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ydrogen Spillover by an Organic Molecular Decoration Strategy for Enhanced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Performance”为题在ACS Catalysis上发表。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和支持。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catal.2c06074
        文章来源:山西煤化所
        高哲,博士,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006 年于天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克竦貌┦垦弧�2011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原子层沉积以及多孔材料在催化、能源和环境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山西煤化所创新基金、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人才培养项目、自主课题等项目。在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Appl. Catal. B: Environ., Chem. Eur. J., Catal. Sci. Technol., ACS Nano, ACS Catal., Dalton Trans.等杂志已发表SCI收录论文多篇。
        覃勇,男,1973年生。博士,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996 年于重庆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1年于青岛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1月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7月–2007年3月,在德国锡根大学助研从事科研工作。2007年4月–2011年9月在德国马普学会微结构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2011年10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作,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年6月入选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催化、纳米材料、原子层沉积方法及应用等。在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ers、ACS Nano、Adv. Funct. Mater、ACS Catal.、Small、Nano Research等杂志已发表SCI收录论文70多篇。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催化|主题: 1066, 订阅: 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15:26 , Processed in 0.08657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