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2|回复: 14

[专家学者]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朱美芳

  [复制链接]

153

主题

172

帖子

2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2
发表于 2017-4-5 08: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美芳,女,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9)、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3)。曾担任东华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聚合物纤维及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及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Macromolecule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专著6部 (章);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科技奖励。

东华大学朱美芳

东华大学朱美芳
朱美芳

1965-08-18
学位:博士
职称:研究员
所属部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导师身份:博士生导师
课题组:
职位:材料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
电话:67792848
Email:zmf@dhu.edu.cn
移动电话:


社会兼职:
1."十五"863新材料技术领域"纳米材料"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评议专家
3."上海市'十五'期间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新材料领域)技术预见专家"
4.《高分子学报》、《合成纤维》、《功能高分子学报》编委
5.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上海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等.
研究方向:
纳米复合材料与智能材料,纤维成形理论,功能纤维及高分子材料,生物纤维等。


荣誉获奖:
1.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4年
2.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
3.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1年
4. 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4年
5.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8年
6.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2002年
7.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
8.“桑麻”纺织杰出青年学者奖,2000年
9.曙光优秀学者(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2005年
10.上海市“巾帼创新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妇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联合颁发),2006年


学习及工作经历:
2014.09至今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兼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0.03-2014.09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兼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5.09-2009.12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东华大学副校长
2001.03-2005.09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兼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2006)
1998.10-2001.03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高分子材料系系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
1989.01-1998.09 中国纺织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5.03-1999.09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与东华大学联合培养, 工学博士(材料学)
1986.09-1988.12 中国纺织大学化纤系,工学硕士(化学纤维)
1982.09-1986.07 中国纺织大学化纤系,工学学士(化学纤维)
主讲课程:
1.面向博士生:
主持博士生研讨班Seminar
2.面向硕士生:
主讲新课 "纳米材料",发起并主持"专业前沿课"
3.面向本科生:
先后主讲高分子材料科技英语,化学纤维成形原理,高聚物成型原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与工艺等.


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近5年,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预研、上海市纳米科技重点项目等30余项。在Adv Mater、ChemComm等发表论文220篇(SCI收录120余篇、被Science、Nature等引用),编写专著6部(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其中授权90余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
主要论文:
1.Wang Yiheng, Xia Mengge, Wu Yongtao, Zhu Meifang*.Responsive P(NIPAM-co-AA) Particle-Functionalized Magnetic Microspheres.Austral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4, 67 (1), 134-141.
2.Xia Mengge, Wang Yiheng, Zhang Yan, Cheng Yanhua, Chen Shaohua, Wang Ruili, MengZhouqi, Zhu Meifang*. A Facile Approach to Fabrication of Novel Magnetic Hydrogels Crosslinked by Multi-Functional Pomegranate-Like Nanospher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4, 67 (1), 112-120.
3.Wang Shichao, Xiang Hengxue, Wang Renlin, Peng Cheng, Zhou Zhe, Zhu Meifang*.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of renewable 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 blends with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14, 54 (5), 1113-1119.
4.Liu Fengwei, Jiang Xiaoze, Zhang Qinghong, Zhu Meifang*.Strong and bioactive dental resin composite containing poly(Bis-GMA) grafted hydroxyapatite whiskers and silica 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101, 86-93.
5.Li Lili, Chen Shaohua, Ma Wujun, Cheng Yanhua, Tao Yinping, Wu Tian ze, Chen Wenping, Zhou Zhe, Zhu Meifang*.A novel reduced graphene oxide decorated with halloysite nanotubes (HNTs-d-rGO) hybrid composite and its flame-retardant application for polyamide 6. Express Polymer Letters, 2014, 8 (6), 450-457.
6.Liu Fengwei, Sun Bin, Jiang Xiaoze, Aldeyab Sultan S., Zhang Qinghong, Zhu Meifa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ental resin/composite containing urchin-like hydroxyapatite. Dental Materials, 2014, 30 (12), 1358-1368.
7. Chen Zhigang*, Wang Qian, Wang Huanli, Zhang Lisha, Song Guosheng, Song Linlin, Hu Junqing*, Wang Hongzhi, Liu Jianshe, Zhu Meifang*, Zhao Dongyuan. Ultrathin PEGylated W18O49 Nanowires as a New 980 nm-Laser-Driven Photothermal Agent for Efficient Ablation of Cancer Cells In Vivo. Advanced Materials, 2013, 25(14), 2095-2100.
8. Zhang Yan, PanneerselvamKarthiga, Ogaki Ryosuke, Hosta-Rigau Leticia, van der Westen Rebecca, Jensen Bettina E. B., Teo Boon M., Zhu Meifang*, Stadler Brigitte*. Assembly of Poly(dopamine)/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Mixed Films and Their Temperature-Dependent Interaction with Proteins, Liposomes, and Cells. Langmuir, 2013,?29(32),?10213-10222.
9. Zhang Yan, Teo Boon M., PostmaAlmar, Ercole Francesca, Ogaki Ryosuke, Zhu Meifang*, Stadler Brigitte*. ?Highly-Branched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as a Component in Poly(dopamine) Film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2013,?117(36),?10504-10512.
10. Liu Qingsheng, Zhu Meifang*, Deng Bingyao, Tung Chia-Hsin, Shyr Tien-Wei*. Evolution of concentric spherulites in crystalline-crystalline 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 b-poly(ethylene glycol) copolymers.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2013, 49(12),?3937-3946.
11. You Hao, Li Xiong, Yang Yin, Wang Baoyi, Li Zhuoxi, Wang Xuefen*, Zhu Meifang*, Hsiao Benjamin S.. High flux low pressure thin film nanocomposite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based on nanofibrous substrates.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3, 108(19), 143-151.
12. Wang Ruili, BaoShuang, Liu Fengwei, Jiang Xiaoze, Zhang Qinghong, Sun Bin, Zhu Meifang*. Wear behavior of light-cured resin composites with bimodal silica nanostructures as fillers. Materials Science&Engineering, C: Materials for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2013, 33(8),?4759-4766.
13. Liu Fengwei, Wang Ruili, Cheng Yanhua, Jiang Xiaoze, Zhang Qinghong, Zhu Meifang*. Polymer grafted hydroxyapatite whisker as a filler for dental composite resin with enhanced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Materials Science&Engineering, C: Materials for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2013, 33(8),?4994-5000.


著作:
主编本科生教材2部计10万字。
近几年承担的科研项目:
1、定向排列纳米孔的智能凝胶合成结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6 2、高聚物基纳米特种功能纤维及制品,“863”计划,2002-2005 3、环保型染色技术及纳米复合可染功能纤维的开发,“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4-2005 4、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4-2006 5、神经内窥镜用复合纤维凝胶阻隔材料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基金,2005-2007 6、生物医用纳米纤维的研究,上海纳米科技专项,2005-2006
国际交流与合作:
多次应邀赴德国、美国、法国、波兰、荷兰、奥地利、日本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讲座和学术交流。与BASF、Degussa等国际知名企业有合作联系。 《Journal of Fiber Bio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编委,《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编委
其他:
研究团队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博士及青年教师4人,博士生20余人,硕士生20余人。近五年,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上海市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和上海市“曙光”计划等10余项国家、部市、国际国内合作项目,涉及研究经费800余万元。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八五"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1项,上海市优秀产学研项目一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近5年在J Materials Chemistry, Polymer, Synthetic Metal, JAPS, Polymer Engineering & Sci., Macromolecular Symposium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等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编著教材4部,发明专利12项(其中已授权1项),国际国内会议宣读论文20余篇,其中15次应邀作邀请报告和担任分会主席。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176

帖子

2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1
发表于 2018-3-6 13: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最新影响因子19.791)发表了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朱美芳教授-廖耀祖教授合作团队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阿纳托马斯(Arne Thomas) 教授课题组合作撰写的论文《利用Buchwald-Hartwig偶联合成共轭微孔聚合物网络用于高效超级电容器能量存储》(Efficient Supercapacitor Energy Storage Using ConjugatedMicroporousPolymer Networks Synthesized from Buchwald-Hartwig Coupling )(DOI:10.1002/adma.201705710),报道了合作团队在能源存储材料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
       该合作团队提出Buchwald-Hartwig偶联方法制备主链含氮、侧基含氧(N、O含量高达20%)的氨基蒽醌多孔共轭聚合物,通过分子设计优化氧化还原活性,获得较高的赝电容;利用多孔共轭聚合物骨架自具孔道结构,促进电解质传输,避免电极材料的溶胀和收缩;充分发挥双电层和赝电容两种储能机制,研制的三电极超级电容器在1A/g电流密度下比电容高达576F/g,循环使用6000次后可仍然保持85%起始电容;进而组装成非对称双电极超级电容器的操作窗口宽,功率和能量密度分别高达1300W/kg和60Wh/kg,循环2000次性能无衰减。该研究工作为电化学能源存储有机多孔材料的理性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东华大学系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廖耀祖教授为第一作者并与阿纳托马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705710/ful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18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2
发表于 2018-3-23 14: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我室朱美芳教授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包括两个层次的五类人才,共计1635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20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367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15人,教学名师195人;青年拔尖人才138人。
朱美芳,女,1965年生,1999年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与东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现任我校材料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功能纤维与低维材料”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之一,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与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入选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省部级科研任务30余项。在Adv. Mater.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80多篇,出版《纳米复合纤维材料》等专著7部(章);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70余件、PCT专利6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10余项。作为会议主席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6次,应邀在日、美、德等国家和地区作大会报告、主题或特邀报告150余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入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在Prog. Nat. Sci.-Mater.及《纺织学报》等8个国内外学术期刊任编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71

帖子

7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
发表于 2018-6-13 09: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杂化纤维与美丽中国-我室主任朱美芳教授主讲《锦绣中国》


提到纤维,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衣服、纺织品等。实际上,纤维是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从航天器、导弹、飞机、高铁、汽车等,到衣服、帽子、袜子、手套等日常生活物品无一离得开纤维。虽然纤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非常广泛,但很少有人对纤维有较为系统的认识。5月31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我室主任朱美芳教授在《锦绣中国》课堂上,为我们揭开了纤维的神秘面纱。


上大学学什么

课上,朱美芳教授首先从个人经历切入,与同学们分享了她的大学求学之路。她出生在江苏如皋的一个农村家庭,生活条件十分清苦,幸运的是父母亲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朱美芳成了村里少数几个能读书的女孩。1982年,她考上了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求学为师的路上,朱美芳教授始终将开放、感恩、负责作为自己的信条,并用自身经历勉励学生,求学应善于总结、善于交流、善于创新,做科学研究要有匠人精神,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也是一种低调的浪漫。上大学是为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正如《大学》里所说的那样:“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国纤维材料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具有足够的细度和足够的长径比,并具有一定柔韧性的物质均可称为纤维。无论是金属、矿石、生物体、高分子物质,只要满足上述定义均可视为纤维。纤维材料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朱美芳教授介绍说,中国的纤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到了从大到强的转变阶段。在功能性纤维方面,中国在质和量上均处于并跑和领跑地位;在生物质纤维方面,与国外处于齐头并进的初步发展阶段,而在高性能纤维方面,中国还处于跟跑和并跑阶段,将来要做到领跑就必须主动创新。

朱美芳

朱美芳

下一代纤维发展方向

朱美芳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纤维材料功能化、纳米化、智能化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上述性质的杂化纤维研发成果。功能化、纳米化、智能化也是中国“大纤维”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未来一代纤维制品,以及下游丰富应用所形成的新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程结束时,朱美芳教授鼓励立志从事材料研究的同学们,“有一天,我们穿的衣服、开的车,甚至使用的电子产品中,都有你创造的材料,你将更真切地明白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美丽的中国,都与你我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71

帖子

7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
发表于 2018-7-24 08: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新时代的大纤维

自古以来,纤维就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人类与纤维的亲密接触可谓是365天24小时不间断。最早,人类衣禽兽之羽皮,治麻丝以为布帛,去皮服布,广泛使用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应运而生,化学纤维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纤维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现今,纤维学科正经历着革命性的进步和发展,纤维材料逐渐超越穿衣和美感等传统概念,朝着超性能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迅猛发展,纤维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大纤维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对科技、产业、国家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大纤维?大纤维对科技、产业、国家乃至个人生活有什么意义?中国发展大纤维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有什么对策,需要采取什么行动?下面笔者就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展开,跟大家谈一谈未来的纤维世界。

初识芳颜——什么是大纤维
在半导体行业,人们对Smaller(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器件每缩小1纳米都需要百亿千亿的投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说过:“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在这底下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纳米科技的起源。Fiber(纤维)和Nano(纳米)有极高的可对比性,相互交叉但又互不隶属。所有的器件都在追求Thinner、Stronger、Smaller、Cheaper(更薄、更强、更小、更便宜),纤维的本质属性在长远来看非常契合人们对器件的终极需求,是连接微观和宏观最好的媒介。

随着纤维学的进步,现今的纤维材料在强度、阻燃性、电学等性能上已发生了本质改变。新一代纤维已成为纺织织造、电子织物、智能织物和其他先进织物的基础,这种基于纤维的高性能复合材料深度融合了光机电集成、红外传感、网络信息、智能化等技术,集成了数据传输、能量存储等全新应用,是新一代纤维产品,国际上也称为“革命性纺织纤维”,它超越了穿衣和美感等传统概念。

因此,大纤维是基于材料、信息、机械、生物等学科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以智能、超性能、绿色为特征,具有多功能、多结构、多材料特性,能够对传统产业集群起到高渗透性、颠覆性、革命性提升效果的新一代纤维。其中,智能纤维是指能够感知外界环境(机械、热、化学、光、湿度、电磁等)或内部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能做出响应的纤维。智能纤维能够模拟人体生命系统,同时具有感知和反应双重功能,不但可以撬动传统时尚产业,在赋予纺织品新时尚的同时,还给予常规纺织品远不能及的额外功能。而超性能纤维一般是指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性能和用途,或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纤维。如耐强腐蚀、低磨损、耐高温、耐辐射、抗燃、耐高电压、高强度高模量、高弹性、反渗透、高效过滤、吸附、离子交换、导光、导电以及多种医学功能。近年来超性能纤维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更轻便、更舒适、并附加各种功能的产品,促进了众多产业特别是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的飞跃式发展。绿色纤维是纺织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未来经济发展中“绿色”只会越来越重要。目前绿色纤维主要包括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化学纤维(无染纤维的一种)以及生物基化学纤维。

大纤维面向未来智能社会发展,具有新技术融合度高、跨行业领域多、辐射范围广等特点,是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国民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战略材料,是一项需要政府推动、前瞻布局的新兴产业。

再探芳心——大纤维与纺织的区别
如何说清大纤维与纺织业的本质区别?可从手机讲起,手机问世之初只是一个移动的语音通讯工具,但从iPhone之后,智能手机逐渐演化为巨大技术和社会系统的移动终端,而语音通讯则弱化为其附属功能。再如汽车,在逐步向智能化、无人化发展中,也将从交通工具变成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移动智能装置。

传统纺织在纤维基础上研究、开发和制造各种织物,尽管纺织产品现在已从最基本的服饰功能向结构、功能甚至智能发展,性能不断提高,但只是注重于纺织品本身。而大纤维则是注重研究、开发和制造纤维和织物形态的功能/智能器件和系统,从功能和系统的目标去研究开发材料,所以大纤维虽带有纺织的基因但发展思路和方向却是截然不同的。

费曼的著名问题:“假如原子能够按照我们设想的方式来排列,那么材料将会有怎么样的性质?”启示高分子科学家们要走出传统高分子的范畴,将可控的分子不均一性及其相关的精确结构引入合成高分子,拓展合成高分子的基元结构,实现其更为精密的功能化。

在程正迪院士等撰写的“巨型分子:化学、物理学和生物科学的交汇”一文中进一步强调“From structure to function”(以结构制功能)的思想。比如,纱布过去只是用于包扎伤口,但用大纤维来开发智能纱布除了包扎伤口之外还可消炎治疗,并与远程医疗系统连接在线监测病人状况。再如,陈刚等人开发的高导热率纤维则颠覆了传统高分子材料绝热理论,用分子结构调控方法产生纤维的有序排列,不但具有结构性能还有导热等功能。目前,广为应用的硅纳米线电池负极、纳米纤维PM2.5过滤膜和纳米多孔聚乙烯布料都是结合功能需求和物理原理研发出来的纳米纤维产品。几十年来,用传统化学合成理论和方法一直无法制造出蜘蛛丝,现在采用生物合成理论,用蜘蛛基因调控家蚕和细菌的蛋白质分子已经能量产高性能蜘蛛丝,这是自尼龙问世以来最重要的纤维材料进步。钟博文等人用Cooltrans技术精确定量以印代染,颠覆几千年来大量稀释染液的印染工艺,实现基本无水无排放印染,而且可直接在织物上印染高精密功能线条和图案,成为发展智能电子织物产业化的平台。

虽然大纤维总体离应用仍有相当距离,但全球各个国家的研究已有较强基础,近年来也加快了产业化力度,并有产品开始小批量生产。如各大服装运动品牌开发的智能衬衫、背心、T恤和智能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的智能书包带,上海长胜公司开发的心电图内衣,东华大学开发的电致变色纤维和纳米发电纤维等。当今,新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商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大纤维的产业化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显露真容——大纤维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突破,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生产多种高新技术纤维的国家之一。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多种挑战。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率先意识到下一代纤维将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从包罗数十个产业领域的战略高度和远眺20年后的时间跨度来理解及勾画该产业,并通过技术突破、产品革新、跨界融合,在下一代纤维发展大潮中率先布局。

美国为确保自身处于纤维科学最前沿,保障具备卓越属性的现代纤维的生产能力,从国家层面上进行了战略部署,成立“革命性纤维和纺织品创新制造研究所”,聚焦于革命性的纤维和纺织品的创新制造,确保美国在光纤科技、商业化的纤维和高技术纺织品等新产品的前沿创新技术和制造链中具有非凡的地位。麻省理工学院率领来自28个州的89家制造业企业、大学和非营利机构组成的联盟(美国先进功能织物联盟,AFFOA)负责该创新研究所的建设,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日本企业在全球高性能与高功能纤维领域早已布局,在碳纤维、对位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三大高性能与高功能纤维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占据优势,并特别注重以高性能与高功能纤维为核心的整个产业链的研发。日本政府和联盟组织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极其重视,并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日本政府通过经济产业省以及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NEDO)给予了研究开发上的支持。为集中产学研多方力量,并承接NEDO和经济产业省在革新型新构造技术研发领域的项目,2013年10月日本成立了新构造技术研究联盟(ISMA),全面掌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有效服务于产业的各个环节,同时也有利于联盟会员在市场竞争中彼此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德国于2013年4月推出名为“未来纺织”(FutureTEX)的国家级战略,明确提出了纺织业的定位——让纺织业持续成为德国最有创新活力的行业之一,并将其和工业4.0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FutureTEX项目强调循环经济和新材料研发,希望在纺织业实现节能、环保的生产流通过程,该项目还具体提出了节能、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可再生性原材料等研究方向。继在东部传统纺织优势地区发展FutureTEX项目之后,德国又在西部集中优势力量成立了世界最大的跨领域的基于纤维的高性能材料研究中心,集聚了超过500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并与中国合作在德国建立世界最大的碳纤维轻量化平台。

回到中国,近年来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也将新材料列入重点领域部署推进。2016年底,国务院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新材料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材料产业是国家和上海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纤维材料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分支,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并孕育着巨大的创新机会。

大纤维产业面向未来智能社会发展,是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上海产业升级创新的新密码,是一项需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等多方面前瞻布局的新兴产业。

当前,上海大纤维领域的发展与世界同步,处于发明探索和样品试制阶段,并具有孕育大纤维及其应用产业发展的深厚基础。在纤维材料研发和人才培养上有东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纺织集团、华谊集团等高校和企业,在装备领域有云同纳米等一批创新企业正在崭露头角,在下游生物医用、微电子、传感器、节能环保等应用领域更有微创医疗、霍尼韦尔、歌尔声学、3M等一大批中外领军企业。

去年,由数位跨领域专家带领的大纤维工作组在上海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与东华大学和上海科技情报所共同编写了大纤维产业技术发展白皮书。调查显示,大纤维目前还处在产业发展早期,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力量相对较强,产业界力量较弱,用户也相对比较少。目前中国在大纤维中低端应用领域(如可穿戴设备)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创新主体多为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转移转化程度很低,导致国内大纤维相关企业布局较为松散。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进一步加强大纤维领域前瞻布局,实施创新工程项目,加快成熟领域产业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助力中国大纤维产品走向世界。

大纤维不是一个单一技术,也不是一个单一行业,而是代表了许多不同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及一个新兴的巨量产业集群。大纤维技术同时具有前沿性、基础性、战略性,必将成为下一次技术产业革命的重要使能手段。未来,大纤维的发展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人体世界、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无缝融合,将促进人类进入更加和谐美好的智能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53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发表于 2018-10-26 08: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中国化学会《关于分支机构换届的通知》(化会字〔2018〕5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组织完成了换届。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委员会换届方案后,委员会通过通讯形式(邮件和平信)投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张希教授当选新一届委员会主任,西北工业大学黄维教授、北京大学李子臣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笃金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杨万泰教授和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当选新一届委员会副主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28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发表于 2018-12-18 09: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是上海市为保障和提高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水平,进一步激发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加快推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而设立的一项博士后的激励计划。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规定,入选该计划的博士后人员,将由上海市促进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每人每年15万元的标准予以资助,共资助2年。同时,设站单位给予不低于1:1的配套经费资助。
侯恺:
    2018年1月于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纳米杂化水凝胶及其纤维成形理论,合作导师为材料学院朱美芳教授。
    侯恺博士依托于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连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近三年在Macromol. Rapid Comm., Polyme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94

帖子

11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4
发表于 2019-11-26 15: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美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美芳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现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纤维学会管理委员会委员(The Fiber Society(美国),Governing Council Members(2019-2021));第七届国务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2022);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5届理事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Editor-in-Chief。


朱美芳教授提出并建立了热塑性聚合物纤维功能化设计思路和全流程功能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合成纤维兼具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难题,创建了介观诱导制备智能纤维的新方法,推动了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产业“由大到强”的重大进步。成果在全国30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出版《纳米复合纤维材料》等著作10部(章);获授权发明专利160余件、PCT6件。组织国际会议20余次,应邀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6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10余项。


朱美芳教授是纤维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桑麻基金会纺织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和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所带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162

帖子

2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4
发表于 2020-3-25 09: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21日,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出席,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致辞。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和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当选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来自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相关全国学会的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各有关单位会员代表和嘉宾等150余人参会。
朱美芳是近年来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杰出代表,她立足于本职工作,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公众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5年她获得第一届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该奖项由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和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设置。
2017年,我校承办第八届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与会者就青年女科技工作者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更好发挥女性在科技工作中的作用等进行探讨,为中日韩女科学家深入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和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女科学家的创新活力、促进青年女科技工作者成长搭建了良好平台。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前身为中国女科技工作者联谊会,2007年10月更名为“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以维护女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女性科技人才健康成长作为基本职责。近年来,协会精心打造了“女科学家高层论坛”“女科学家进校园”“艺术与科学—相约国际劳动妇女节”音乐晚会等品牌活动,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117

帖子

14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9
发表于 2020-5-20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时间立项,20天完成“新冠病毒医卫防护材料应急专项”布局,快速研发涉及口罩、防护服、抗菌材料等,产品已进入抗疫一线单位,还对美欧相关机构进行对外援助……这个材料“国家队”为医卫防护材料攻关提供硬核支撑。仅新款防护服就变一次性为有限次使用,目前日产量约达2000件。
       防护服闷热带潮不透气,医护人员穿着不适又万分珍惜的事例,牵动着实验室科研人员的一颗颗心。双方马不停蹄,与团队青年教师骨干相恒学副教授一起,联合申报《耐磨透气高阻隔性当盛新材Rowelk有限次使用连体防护服的结构与性能评价》应急专项,争取尽快生产出高品质的防护服助力科技战疫。
       通过瞬时释压纺丝成形设备,团队开发出了高阻隔、高耐磨、高透湿安全防护材料,部分物化指标甚至超过了美国杜邦公司的明星产品“特卫强”(Tyvek),从而制备出一系列有限次使用的医用防护服。随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紧急启动的高端防护服项目中,校企双方联合申报并获得专项支持。
        记者了解到,项目团队还向武汉方舱医院、湖北汉川人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等抗疫一线单位,以及美国纽约州先进能源技术中心、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合作单位捐赠Rowelk有限次防护服5000余件套。既缓解了防护服短缺的困境,又增强了国际合作单位的抗疫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304

帖子

5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12
发表于 2020-7-2 16: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美芳院士团队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基于一维(1D)纤维结构和聚集诱导发光(AIE)分子转子的固态运动能力,利用两者的协同优势,开发了高度灵敏的光学纤维传感器,该纤维能够快速且可逆的响应周围环境湿度,并产生肉眼可观察的荧光颜色变化。研究以“Solid-state intramolecular motions incontinuous fibers driven by ambient humidity for fluorescent sensors”为题在线发表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第一作者为东华大学硕士生姜耘蒙,朱美芳院士、成艳华副研究员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智能发光变色纤维

智能发光变色纤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79

帖子

10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8
发表于 2020-12-18 11: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公布了新增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此次共有37位科学家入围,其中来自中国的有7位。

朱美芳

朱美芳
       朱美芳,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纤维材料专家,现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她提出并建立了热塑性聚合物纤维功能化设计思路和全流程功能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合成纤维兼具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难题,创建了介观诱导制备智能纤维的新方法,推动了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产业“由大到强”的重大进步。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也称“世界科学院”)原名为第三世界科学院, 简称为TWAS(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成立于1983年11月10日,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由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萨拉姆(Abdus Salam)教授倡议创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13

帖子

1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7
发表于 2021-2-4 11: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成艳华副研究员和中科院江雷院士团队合作以细菌纤维素(BC)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为原材料,开发了“润湿和矿化”的优化界面工程,以构建具有高机械压缩率(≈99%)和超疏水性(≈168°)的混合气凝胶。这种气凝胶能实现有效的油/水分离、隔热和应变感应。通过冷冻诱导组装,首先产生具有分层网络的BC纤维基质。然后进行干燥驱动的润湿和矿化,以实现聚甲基硅倍半氧烷(PMSQ)在BC纤维网络上原位生长,开发纳米复合气凝胶。在这种自下而上的组装过程中,可以同时控制界面连接、纤维纳米结构以及微观多孔结构。结果“Hierarchical Interface Engineering for Advanced Nanocellulosic Hybrid Aerogels with High Compressibility and Multifunctionality”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

纳米纤维素杂化气凝胶

纳米纤维素杂化气凝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主题

133

帖子

16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9
发表于 2021-5-18 16: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确保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满足人民对健康服装的迫切需求,今年年初,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白鹭新材料研究院,致力于解决白鹭化纤再生纤维素纤维和聚氨酯纤维新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通过产、学、研融合为公司和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白鹭新材料研究院的建立,对进一步提升新乡化纤的研发能力和构建协同创新格局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朱美芳

朱美芳
       科技创新的源头在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在人才。白鹭新材料研究院在成立初期,加快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于4月29日签约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通过科技创新,强强联合,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开展优势互补的深层次合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下一步,区经济发展和统计局将继续深入企业,摸排企业发展问题,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化纤行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为实现新乡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经开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04

帖子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2
发表于 2021-11-4 17: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获奖项目“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关键技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学院教授朱美芳领衔完成。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新思路,发明了功能聚酯一步法原位聚合杂化、多功能材料原位混合杂化制备和功能纤维微细化、异截面、复合加工多相纺丝成形新技术,构筑了多功能纤维的全链条设计与一体化实施新策略。项目成果在多家合作单位成功实现产业化,取得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引领量大面广纤维多功能化技术创新,推动了我国化纤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8 17:14 , Processed in 0.11239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