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化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万惠霖

2017-12-11 17:40| 发布者: fiber| 查看: 185| 评论: 0

摘要: 万惠霖,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年11月出生于湖北汉口,原籍汉阳县。1966年初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理论方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2至1983年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 ...

万惠霖,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年11月出生于湖北汉口,原籍汉阳县。1966年初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理论方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2至1983年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研究年余。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催化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自九十年代以来,在甲烷氧化偶联 (OCM)和乙烷、丙烷氧化脱氢 (ODE, ODP) 的研究方面,万的课题组创新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体系,证实了氟化物对OCM催化剂的显著促进作用。 

1962年 本科毕业 (厦门大学)

1966年 研究生毕业(厦门大学)

1982-1983年 访问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

199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化学研究。先后参加了络合催化理论、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及催化作用的量子化学等基础研究工作,均取得成果。在轻烷临氧定向转化研究方面,创新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阐明了氟化物助催作用的本质,并采用原位光谱方法,在几种催化剂上首次获得超氧物种具有甲烷氧化偶联活性的直接证据探明了甲烷部分氧化反应机理差异的本质发现并论证了氧存在下氧化镧等表面过氧物种的激光诱导生成对甲烷、丙烷的临氧活化和转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模拟。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自九十年代以来,在甲烷氧化偶联 (OCM)和乙烷、丙烷氧化脱氢 (ODE, ODP) 的研究方面,万的课题组创新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体系,证实了氟化物对OCM催化剂的显著促进作用;确定了催化剂主要结构,阐述了类萤石型结构的LnOF形成及F-与O2-离子交换的重要性和氟化物助催作用的主要本质;根据表面酸碱性及光电流等的测定结果,万指出表面碱性和 p-型导电性都不是OCM催化剂性能优良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了含氟稀土-碱土催化剂结构导向的组份选择原理,研制出性能更好的OCM和ODE催化剂。万等采用多种原位光谱方法,成功表征了OCM催化剂表面吸附氧物种及反应的主、副产物,首次获得四种催化剂表面超氧吸附态O2-在反应条件下具有OCM活性的直接光谱证据。

八十年代初参加固氮酶研究后,对于N2、乙炔和环丙烯在固氮酶原子簇活性中心的多核络合活化方式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因而为固氮酶活口M-簇笼新见解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万早在研究生时期就参与配位催化的基础研究,后来又在专著中详细阐述了配位催化原理。七十至八十年代,他还与同事一起,在乙烯配位聚合负载型高效催化剂的研制,丙烯选择(氨)氧化副产物形成机理,以及氨合成反应对铁催化剂结构敏感性的理论探索等研究工作中也取得显著成绩。他在国内、外刊物已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1本;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6项。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07:33 , Processed in 0.05060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