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化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万立骏

2017-12-12 16:15| 发布者: fiber| 查看: 170| 评论: 0

摘要: 万立骏,物理化学家。1957年7月生于辽宁大连,籍贯辽宁大连。1982年1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87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侨联主席、党组书 ...

万立骏,物理化学家。1957年7月生于辽宁大连,籍贯辽宁大连。1982年1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87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侨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侨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2年1月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7年6月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6年3月于日本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2.02-1984.08吉林省邮电工业总厂 助理工程师

吉林省邮电局政治部 干事

1987.07-1992.02大连海事大学 讲师

1996.04-1997.09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 研究员

1997.10-1998.09日本北海道大学 客座教授

1998.10-2000.03日本东北大学 助理教授

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后回国

1999.09-至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04年2月-2013年1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主任。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2年11月14日,当选为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2015年3月—2017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17年6月9日—,任中国侨联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党的十九大代表

主要从事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ECSTM)、电化学和表面科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了ECSTM的高分辨稳定成像技术和表面分子组装的系列方法,提出了基于不同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规律,并应用于表面分子组装、组装结构转化和原子分子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研究。研究了多种类型手性分子的表面吸附和STM成像机制,为表面手性识别和结构研究提供了又一方法。在电化学和纳米科学的交叉领域进行研究,所发展的微纳复合结构和碳网络技术显著提高了纳米材料的电催化性能和电荷传输速率。曾获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等。

万立骏长期从事主要从事扫描探针显微学、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发展了化学环境下的扫描探针技术,在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规律、纳米图案化、表面手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致力于能源转化和存储器件的表界面化学、电极材料制备方法学和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设计制备了系列高性能纳米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并应用于能源和水处理领域。在包括Nature Comm., Acc. Chem. Res.,PNAS, Angew. Chem.,JACS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论文他引超过1万次。应邀担任中国科学化学卷主编,Acc. Chem. Res., Angew. Chem.,Adv. Mater.等1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以及JACS的Associate Editor。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8 21:05 , Processed in 0.0511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